正文

導論(9)

跨國灰姑娘 作者:藍佩嘉


修筑“家”與“家庭”的界線

“距離”與“領土”等空間意象,經(jīng)常被用來描述一些沒有具體存在,卻在人們的體驗中彷佛實存的社會差異與近似(Zerubavel 1991: 15)。空間確實是他者化過程中的具體元素之一。David Sibley(1995)便指出,“空間凈化”(spatial purification)是社會空間組織的一個重要特征:人們在營造環(huán)境中藉由強化空間隔離來突顯社會界線的存在,藉此鞏固對少數(shù)族群的排斥,并防止界線的逾越。私人家庭尤其是一個高度階級化、純凈化的空間;井然有序與鞏固疆界是家務空間與家庭生活的重要特征。

“家”,根據(jù)牛津英文字典的定義,意指“人,特別是其與家人的居住之所”。 當代的家與家庭的概念,作為私領域的表征,是特定社會與歷史形構下的產(chǎn)物。公私領域的這組概念區(qū)分在不同的理論脈絡里具有多重、差異的指涉28。在資本主義現(xiàn)代性的發(fā)展下,由于生產(chǎn)與再生產(chǎn)的分工,家庭與私人生活被建構為具有規(guī)范意義的私領域(“甜蜜溫暖的巢穴”),成為人們躲避冷酷市場理性、混亂公領域的避風港(Lasch 1977)。在現(xiàn)代西方社會里,代表親密關系的家庭生活,被普遍視為一處只容局內(nèi)人進入的“后臺領域”,庇護著他們的秘密與言行(Skolnick 1992)。

西方學者在批評家務全球分工可能造成的權力不平等之際,也感嘆市場理性、商品化等力量介入親密關系、家庭生活等私領域的后果(Hochschild 2003)。家務雇傭關系挑戰(zhàn)了工作與家庭、公與私、在地與全球的截然二分。對于雇主與移工來說,作為親密圈的“家庭”(family)與做為實際住所的“家”(home)都呈現(xiàn)斷裂的狀態(tài)。一方面,雇主“私”領域的家成為移工的“公領域”職場,而移工不僅是雇主家庭的局外人,也是地主國社會中的外來者。另一方面,不具血親身分的移工需與雇主近距離同住,卻被迫與自己的家人分隔兩地。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私密家庭生活(private domesticity)的概念是歷史、文化依存的建構,我們不應把家務勞工的同住視為雇主家庭隱私的必然障礙,在特定文化脈絡或社會情境下,雇用幫傭可能成為實現(xiàn)家庭的“理想”建構的必要手段29,或是維護家庭私密生活的前提條件。比方說,當我問一位雇主,她是否覺得家庭生活因為一個外人的存在而受打擾,她回答:“不會?。∥乙郧案牌抛?,也是有外人在家,和我婆婆比起來,至少我不必努力取悅我的女傭!”如本書第三章所述,媳婦可藉由雇用幫傭來避免跟丈夫的延伸家庭同住,核心家庭的隱私經(jīng)由將家庭勞工內(nèi)含為家庭的一份子而獲得保障。相反地,雇主也可能透過看護工的雇用來外包照顧年邁父母或臥病家人的勞務,藉此維護了三代同堂、孝親團圓的和樂家庭形象。

本書將檢視當雇主與移工面對生活中“家”與“家庭”的斷裂時,如何重新定義與建構空間界線,而這樣的建構家/庭的空間實作也與他們?nèi)绾螀f(xié)商階級、族群與性別認同息息相關。我強調(diào),“家庭”與“家”的框架是變動、可塑的,會在日常家務生活中依不同情境與偶發(fā)狀況而調(diào)整。30家務勞動的操演便是維系家人連帶與私密家庭生活的重要一環(huán)。最常見的例子是,女人會藉由打理日常三餐來“營建家庭”,透過熟悉家人的口味、關切營養(yǎng)的需求,來表達對于家庭成員的愛與關懷,此外,也透過共同進餐等日常生活儀式來建立家庭成員的情感聯(lián)系與集體認同(DeVault 1991)。

臺灣的雇主為了維持家庭生活的井然有序而邀請女性移工入住家中,但諷刺的是,他們經(jīng)常不信任家務移工的衛(wèi)生習慣與道德操守。當雇主把同住的移工視為“骯臟的外國人”時,會在家庭生活空間中如何區(qū)分界線與差異,來捍衛(wèi)家庭領土不受他們所認知的外在危險的“污染”?此外,雇主又如何重新定義家庭的界線,以容納家務移工近距離相處的共同生活?這份看不見的工作通常是由女性雇主來負責——她們在每天的家務生活中,要如何透過食物分配、進食儀式、空間配置等實作,來標記無形的界線?

家務移工則在兩個意義上經(jīng)歷了“家庭”界線的轉(zhuǎn)變。首先,她們?yōu)榱顺鰢ぷ鞅仨殑e家離子,其次,她們與雇主同住的貼身相處,再加上照顧老人與小孩的工作內(nèi)容,也讓她們在某個程度上成為雇主的代理家屬與虛擬親人。本書將探討移工母親如何透過情感、關心、貨物、金錢等跨國回路,超過地理國度的區(qū)隔,營造跨國的家庭生活?其次,她們?nèi)绾卧趶氖隆皭鄣膭趧印钡倪^程中,協(xié)商家人與非家人的界線、情感與工作的分際,在對被照顧對象投入情感之際,不至于伴隨作為受雇者勞動權利的犧牲?31

家務移工也在跨國旅程中協(xié)商“家”的意義與參照點——何處是她們實際居?。ㄈ馍砭铀┑牡胤?,以及何處是她們心理感情上感覺回“家”的地方(心有歸屬之處)。學者形容移工的這種兩難處境是一種“過渡性的流離失所”(provisional diaspora)(Barber 2000),多數(shù)人仍想象未來以某種方式落葉歸根。雖然,許多去國多年的移工歸鄉(xiāng)后卻感覺處于“無家”(homeless)的矛盾情感狀態(tài)中,促發(fā)她們想永遠留在海外32。本書也將談到在跨越多重國度的遷移旅程中,移工如何藉由與離散社群的連結(jié)來重新塑造家的意義。

總結(jié)來說,家務移工的雇用是一個連結(jié)公領域與私領域、交織全球與在地力量的權力場域。臺灣雇主為了外包家務而邀請移工入住家中,但將她們排斥在家庭的親密圈之外;東南亞移工跨越了國界藩籬,卻遭遇無形的社會阻隔。審視階級、性別與族群等界線間的締連與互構,不只讓我們探究國際遷移處境中復雜的認同政治,更彰顯了全球不平等如何透過社會界線的在地生產(chǎn),而得以再制或轉(zhuǎn)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