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魯迅、周作人兄弟倆以省吃儉用儲蓄的錢,加上賣掉紹興故宅所得1000余銀圓,買下北京新街口八道灣一套大四合院,房價3500銀圓,中介費173銀圓,稅款180銀圓;自來水管費115銀圓;為了這個新居花費4000銀圓左右(大約折合2010年人民幣34萬元)。這時,周作人在北京大學擔任專職教授月薪240銀圓,兄弟倆月收入共600多銀圓(大約折合2010年人民幣52萬元以上),購房所費相當于他們7個月的薪金總和。12月,魯迅從老家浙江紹興將母親魯瑞和發(fā)妻朱安女士、三弟周建人芳子夫妻一起接來,年底周作人和信子一家又從日本探親歸來,在新居會合。這總算圓了周氏家族的大家庭之夢,當時真是“兄弟怡怡”。
八道灣11號是北京典型的“三進”大四合院。大門是一座方形的門樓。門內正前方是一座影壁墻。一進外院十分開闊,穿過外院進前院有一排坐南朝北的前罩房,共9間,每3間1套,當中3間就是魯迅創(chuàng)作《阿Q正傳》時住的地方。魯迅曾對許壽裳說:買八道灣的房子是“取其空地很寬大,宜于兒童的游玩”。魯迅當時還無子女,但兩個弟弟都有孩子,他買房首先想到孩子們的發(fā)育成長。
隔開前院與中院的是一堵大墻,當中有一座油漆的木制方門。中院有高大的北房3間,母親魯瑞和發(fā)妻朱安女士分別住在東西兩間,中間堂屋是平日家人吃飯的地方;堂屋后面接出一間房子,冬天為節(jié)省爐具煤炭,魯迅就睡在這里。中院的3間西房是他的住室。
從中院東側的夾道繞過去就是后院。后院內有坐北朝南的后罩房9間,每3間1套。西邊一套是周作人和二太太信子一家的住房;周建人和三太太芳子住在中間那套房子里。東邊一套為客房,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等人先后住過。后院還有一個本是種荷花用的小水池,也就是魯迅小說《鴨的喜劇》中寫到的愛羅先珂養(yǎng)蝌蚪的地方。三代同堂,魯迅對母親十分孝順,每天晚飯后都到她房中與老人聊天。母親愛看中國舊式小說,竟成了每日的“功課”。魯迅就到處借書或買書給母親看。母親房中一年四季都有點心、水果等食品,是魯迅親自買來的。
在八道灣生活期間,按照中國宗法制度的傳統(tǒng),本來應該由老母親魯瑞委托長子媳婦掌管大家庭的日常財務收支,但是由于長媳朱安懦弱和缺乏能力,按照母親的旨意,只好委托二弟媳具體掌管日常財務。魯迅不僅將每月薪水以及稿費交二弟媳羽太信子作為家用,遇有家用不夠,也是魯迅出面去借錢周轉,不忍麻煩兩個弟弟。后來,羽太信子又將她的妹妹羽太芳子許配給三弟周建人。周家還要經常出錢支援羽太信子的娘家。魯迅的母親曾感慨地對別人說:他們兄弟……老二有一個比他大四歲,聰明、能干又負責的大哥,家中一切困難事情,都由他大哥一人承擔了。
全家人的生活安頓下來后,魯迅和周作人便集中精力投入了教學與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