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尋找人生的支點(10)

不舍不棄 寂靜歡喜 作者:胡衛(wèi)紅


大家心滿意足地離開了。杜邦離去時,悄悄從皮包里掏出一枚金幣,放在桌上。他是唯一一個為食物付錢的人。也許正是這點不同,才造就了他與眾不同的事業(yè)。成功者往往贏在“1%”上,不拿別人的東西,或許就是皮艾爾的“1%”吧!

在生活中,如果你確立了“不是自己的東西不拿”的原則,把一切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努力上,那么,你就會心無旁騖地做好你該做的事情,而不會為那些所謂的“機會”擾亂,如此,你的收獲可能比那些想占盡便宜的人更多。當然,在你成功之前,你堅持這一原則,可能很多人會嘲笑你,你只需要笑而不語,準則在你的心中,誰也無法動搖的。

有一點你可以自我安慰:絕大多數(shù)杰出人士在成功之前,都被人笑作瘋子或傻瓜。

第三條:不做自己認為錯誤的事人一定會做錯事??赡芤驗槭韬龃笠庾鲥e了;也可能是因為認識不足,不知道那是錯事就貿(mào)然去做了。但是,有一種錯事是萬萬不能去做的:你認為那是錯事卻偏要去做,日后一定會后悔莫及。

這里所說的“錯事”,不僅從法律、道德角度來衡量,更重要的是以你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作為標準。你真切地感受到那是錯的,就不要知錯犯錯,勉強自己去做。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感受不同,苦樂的滋味亦大不一樣。在古代,謀反是必殺無赦的重罪,但陳勝、吳廣等具有“鴻鵠之志”的人則認為有壓迫就應該有反抗,于是義無反顧地揭竿而起,“二十年后又是一條好漢”,在他們眼里,這并沒有什么了不起!可有的膽小之士則認為那不正確,或不該自己去做。如果他們?nèi)プ鲋皇菫榱松侔l(fā)財才冒險一試,一旦危險降臨,丑態(tài)便出來了:或當逃兵,或當叛徒,或當跪地求饒的怕死鬼。

在現(xiàn)代,濫交、婚外情仍然被看作失德行為,有的前衛(wèi)女子認為那沒有錯,三天換一個男朋友,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別人笑也好,罵也好,全當耳旁風;可有的傳統(tǒng)女子認為那是丑事,只因一時沖動,偶爾紅杏出墻,便留下一塊揮之不去的心病,那又不如收起“花心”,乖乖地做賢妻良母。

總之,做自己認為錯誤的事,終究會后悔;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一生都無怨悔!那么,還是按自己認為正確的做吧!

蘭心慧語有些飯應該別人去吃,有些錢應該別人去賺,有些事應該別人去做。做人的智慧在于:吃自己該吃的飯,賺自己該賺的錢,做自己該做的事。 學會在逆境惡緣中守持善念做好人不難,遇到自己喜歡的人,從態(tài)度到行為,都可以表現(xiàn)得很好;可是遇到自己討厭的人,遇到所謂的壞人、惡人,繼續(xù)保持好心就很難。

做好事不難,存折上放著幾百萬,甩出幾百幾千做善事,又有何難?可是面臨困境時,滿懷憂慮,滿腹怨氣,伸出一根手指頭去幫助別人都會覺得很難。

許多人平時看著像個好人,一旦遇到不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事,就像換了個人似的,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臉部都扭曲變形了。

但要做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就要學會保持穩(wěn)定的情緒,在任何情境下都按自己一貫的風格行事,不要輕易被情緒左右。有些人平時表現(xiàn)得比一般人好,對小貓小狗都蠻有愛心,那固然是善性的流露,也未嘗不是一種幸運,因為他們生活在順境中,遇到的都是好人,只有經(jīng)過了逆境、惡緣的考驗,才能顯示出真正的素養(yǎng)。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說“人有二十難”,其中有幾大難事,跟人的境遇有關:“貧窮布施難”、“被辱不嗔難”、“觸事無心難”、“睹境不動難”。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貧窮時很難樂于助人,受辱時很難不憤懣于心,遇到好事、壞事都很難保持平心靜氣,遇到順境、逆境都很難不受影響。應該說,人心畢竟是肉長的,完全不為所動那是不可能的,但有一條,任何情況下都不應拋棄善念而轉(zhuǎn)生惡念,否則,你可能真的會“換了一個人”,再也做不回原來的自己。許多人不是因為情緒沖動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嗎?

人在逆境中,如同身受重傷、疼痛難忍的病人一樣,必然有急于擺脫“病痛”的心情,一時找不到“良藥”,便可能“病急亂投醫(yī)”,一旦誤食“毒藥”,問題就嚴重了。有一個年輕人,當兵轉(zhuǎn)業(yè)后,在一家公司當保安,誰知遇到不良老板,幾個月不發(fā)薪水。他想,還是從小起步、自己創(chuàng)業(yè)吧!于是買了一輛三輪車,在北京街頭擺地攤。沒想到“屋漏又逢連夜雨”,倒霉的事接踵而來,城管來檢查,他躲閃不及,三輪車被沒收。接二連三的不平遭遇,讓他無法接受,于是“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他拔出小刀,刺進了城管隊隊長的心臟,而他的人生也隨著這一刀終結在這一怒之下。我們理應同情他的遭遇,但一朝拼命,毀掉終生,是他希望的結果嗎?

受過傷的人都知道,越掙扎越痛,傷得越重,自己安靜地待著,疼痛自然漸漸減輕。遇到逆境時也是如此,迅速“痊愈”幾乎沒有可能,該受的痛還得受著,該吃的苦還得吃著,讓自己中心靜氣下來。卻可免受不該受的痛,至少不會使情況惡化。

面對“惡緣”,即不友好的人,或敵人、仇人、壞人,很難不起惡念而生報復之心。但須知報復別人的時候自己也會蒙受損失。2008年世界杯決賽中,即將退役的法國球星齊達內(nèi),渴望用一場完美的比賽結束自己的職業(yè)生涯。比賽進行得很艱苦,到加時賽的最后10分鐘時仍勝負未分。此時,對方一名球員湊到他身邊,不知說了些什么,事后據(jù)齊達內(nèi)反映,此人用臟話咒罵他的姐姐。齊達內(nèi)怒火中燒,一頭將對方撞到在地,他當即被紅牌罰下,缺少一員主將的法國隊最終輸?shù)袅诉@場比賽,將冠軍拱手讓給了意大利,也給齊達內(nèi)留下了終生遺憾。假設他當時稍微冷靜一點,沒有過激反應,他輝煌的職業(yè)生涯該會多么完美??!

對“惡緣”我們應取何種態(tài)度呢?第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第二要保持自己的教養(yǎng)。許多人沒有意識到教養(yǎng)的重要性,例如在影視作品中,一些被俘的英雄人物用粗言穢語咒罵敵人,編劇者的目的是為了突出其戰(zhàn)斗精神、提升其英雄形象,而事實上,這反而可能會有損其英雄形象——即使面對仇敵,英雄也應該氣度從容,不應該失去教養(yǎng)。第三,該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必視對方的態(tài)度決定自己行為。

有一個關于佛光禪師的故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