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孩子喜歡攀比怎么辦

中國家長怎么這么難 作者:何文


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校園里的攀比之風也愈演愈烈。許多家長因為孩子經常跟別的孩子攀比傷透了腦筋。

一位爸爸說:“兒子今年上小學三年級。有一次,我開著奧拓車到校門口接他,可是他卻不理我,自己往前走了,直到看不到同學才上車。他說:‘爸爸,咱們家什么時候把這輛破奧拓換掉呀,別人家都是開寶馬、奔馳的,多神氣……’”

無獨有偶,一位媽媽說:“孩子上學后,要求總是特別多,同學用什么文具,他就讓我給他買什么。開學前剛買的書包,他非說過時了,一定要買一個更好的,不然在同學中‘很沒面子’,我告訴他書包是剛買的,不能再買了。為了這事他整天和我鬧別扭,結果我又給他買了一個,我總不能因為一個書包整天看著他撅著嘴不寫作業(yè)吧,我真不知道明天他還會要什么。”

面對孩子的攀比,家長往往會顯得無奈,同時還有一份淡淡的隱憂,擔心這種攀比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扭曲孩子的心靈。

其實,每個人都有攀比心理,這種比較實質上是不甘落后、爭強好勝的表現。

人人都有向上的心理,孩子也總想自己比別人好,希望得到比別人更多的夸獎,獲得自己心理上的滿足。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孩子往往會把與自己條件相當的同學或伙伴作為比較對象,試圖以自己在某方面的“出色”把別人比下去。但是,如果攀比超過了一定的限度,或者盲目攀比,通過攀比產生了嫉妒別人、打壓別人的心理,或者由此而產生了某些不良行為,這樣的攀比則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而家長所擔心的,也正是攀比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所以,如何引導孩子把攀比的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很重要,其中的關鍵是比什么、跟誰比和怎么比。

轉移孩子的比較視點

談到攀比,孩子們關注物質的、外在的東西比較多:誰的零花錢多、誰穿的衣服時髦、誰的學習用品新潮……這些往往會成為一些孩子炫耀的資本和周圍孩子們追逐的目標。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表現自己的欲望,只是孩子還小,對事物認識的范圍和深度都有局限性,所以關注的內容多停留在表面。因此,當孩子出現盲目攀比的行為時,父母可以“借題發(fā)揮”,引導孩子轉移“視點”,比如物質上的攀比通常是以“擁有”或“享受”為標準的,這時我們可以從相反的方向引導孩子,比如,誰的零花錢花得更有意義、誰穿的衣服更得體……另外,在學習上比,誰進步更大、誰更勤于思考;在人際關系上比,誰的朋友多、誰與同學的關系最好等,幫助孩子找出更多的可以和別人比較的自己的優(yōu)勢,來抵消某些不如別人的方面,使孩子從中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幫孩子找對比較的目標

與“大款”的孩子比闊,與“當官”的孩子比誰家的關系多、“路子廣”……孩子以家長的“優(yōu)勢”進行攀比,往往會忽視自身的努力,以致自身在某些方面不如別人時埋怨家長。家長應當讓孩子知道,家庭背景是不可比的,父母的優(yōu)勢或劣勢已經成為事實,真正有本事的孩子靠的是自己的努力。

引導孩子面對現實

有時候,孩子和同學的攀比尤其是物質方面的攀比,需要得到家長的支持才能實現。所以對家長來說,正確引導孩子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減少甚至杜絕不良心理對孩子的影響。比如,有的家庭并不富裕,但是家長從不告訴孩子家庭經濟狀況,生怕孩子被人瞧不起,甚至“打腫臉充胖子”,滿足孩子的物欲。這種虛假的表象在助長孩子盲目攀比的同時,也使得家庭不堪重負。明智的父母應當以恰當的方式告訴孩子家庭生活的“真相”,當孩子真正了解了“爸爸下崗了”、“咱家買不起”的含義,就會主動承擔起對家庭的責任。有時候,在攀比的壓力下,有的孩子總覺得自己比不上同學,就會低估自己的能力與價值,產生自卑感。針對這種情況,父母在給孩子提要求、為孩子作選擇的時候,要從孩子自身的情況出發(fā),避免期望過高,同時鼓勵孩子在自身可控的范圍內作出努力,認識自己的潛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合理調整目標,尋找通過自己的努力超過別人的辦法。

攀比是每個人都有的心理,不是孩子的專利。對孩子的攀比,家長應該正確引導,使之朝著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方向發(fā)展,讓攀比成為孩子進步的助推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