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當定位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讓你的信心成為信念。
信心和信念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這從字面上都可以看出來:信心重在“心”——心理狀態(tài)、心理感覺;信念重在“念”——理念和信仰,信心提升為信念,是讓信心具有恒心的唯一途徑。正如古羅馬的詩人奧維德所說:“信念!有信念的人才經(jīng)得起任何風暴?!?/p>
托?卡萊爾曾有句名言:“人有沒有信念,并非取決于鐵鏈或任何其他外在的壓力?!毙拍詈托叛龅漠a(chǎn)生,只能依賴自我的人生定位和策劃,通過揚長避短的定位,自己做自己的伯樂,才能進而擁有真正的自信。
2.做自己喜歡的人和事
因為夢想而自信地堅持
著名環(huán)?!皯?zhàn)士”廖曉義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個公眾人士,她也為我們的研究提供過她的人生感悟。1996年3月7日,廖曉義創(chuàng)辦民間環(huán)保組織——北京地球村環(huán)境文化中心,當時就說:“我選擇做的事都很不時尚,很需要勇氣……但我堅信,中國環(huán)保需要民間組織,需要公眾參與?!?/p>
廖曉義的“環(huán)保”之路是典型的“因為夢想而自信地堅持著”的過程,她的信心來源于夢想。此前,她曾在美國做了一年訪問學者,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有位教授曾想收廖曉義讀博士,但廖曉義因為夢想而放棄:“美國不缺博士,可中國卻缺少環(huán)保人,我沒有那么多時間呆在美國讀一個學位?!?/p>
2002年,“地球村”7歲,困境重重。加上廖曉義,“地球村”一共不過四個人,賬面上資金剩下不到幾千塊,前景不明——整個社會對環(huán)保重視不夠。廖曉義有許多選擇:“我可以去國際性的NGO工作;可以拍片子,做獨立制片人;甚至當時有一所大學邀請我去他們的媒體傳播系當系主任……”但是,因為對自己事業(yè)的喜歡,廖曉義猶豫過后,還是自信地要堅持:“放不下,哪怕它已經(jīng)奄奄一息,當時心里想的就是盡全力救‘地球村’一把?!?/p>
廖曉義的夢想和自信最終也得到了收獲,“綠色GDP增長”現(xiàn)在已經(jīng)越來越成為中國社會對經(jīng)濟發(fā)展的共識,她成了中央電視臺年度經(jīng)濟人物。2006年,她還成為了七大部委聯(lián)合頒發(fā)的“綠色中國年度人物”。
做自己喜歡的人,做自己喜歡的事,堅持夢想,這是自信的重要來源之一。
愛因斯坦曾對相對論有個經(jīng)典的解釋:一位先生和一位漂亮女孩在一起呆上一個小時,他會感覺時間像一分鐘那樣短暫;而如果讓他獨自在灼熱的火爐邊呆上一分鐘,他就會感覺時間比一個小時還漫長。
這個比喻除了通俗地解釋了相對論之外,還告訴我們另外一個常識:跟喜歡的人在一起,或者做喜歡的事,你會感到幸福和快樂;相反,跟不喜歡的人呆在一起,做不喜歡的事,所有壞情緒都會到來。
著名主持人楊瀾曾經(jīng)這樣解釋過自己多次的人生選擇:“一個人選擇的時候,是完全不能控制結果的,你今天選擇得對,并不保證你未來選擇的還是對。因此,一個人選擇的時候,只能服從你內(nèi)心想的事情……也許有人會說,楊瀾并不成功,那也沒關系,我仍然相信我的選擇是對的,因為我選擇的是我喜歡做的事?!?/p>
追隨我心的選擇
大家很熟悉的楊瀾在其職業(yè)生涯中有過三次事業(yè)轉身:第一次是在主持《正大綜藝》如日中天時,突然急流勇退,赴美留學;第二次是在運作鳳凰衛(wèi)視《楊瀾訪談錄》正當紅時,毅然辭職,創(chuàng)辦陽光衛(wèi)視;第三次是突然捐出陽光傳媒集團51%股份成立陽光文化基金,回歸主持人本業(yè)。
這三次轉身,雖然事后看來明智,當時卻引來無數(shù)爭議。尤其是第一次楊瀾放下中央電視臺的“金話筒”去美國讀書時,幾乎所有人都說她傻,這么好的工作怎么能夠放棄?但為什么楊瀾決意要離開呢?用楊瀾自己的話說,是因為缺乏長期的信心——“選擇離開是因為恐懼,因為命運不在自己掌握中?!睘槭裁慈狈π判??因為“有吃‘青春飯’特征”的這類節(jié)目不是她喜歡主持的類型:“我希望通過出國學習,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職業(yè)定位?!?/p>
因為自己的喜歡,所以自信和堅持,楊瀾的解釋其實也是這次采訪調查中無數(shù)開放型成功人士的共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