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視野開闊(8)

開放你的人生 作者:王輝耀


對于我個人來說,我覺得自己這一生培養(yǎng)的最好習慣,就是喜歡讀書。而且,我自認為讀書對自己的生活、工作和事業(yè)都有所幫助。

我從初中開始,就喜歡博覽群書。從四大名著、唐詩宋詞、三言兩拍到“文革”時風行的紅色經(jīng)典、前蘇聯(lián)的文學作品以及《世界通史》之類書籍,無不涉獵。我還和幾個同學組織了一個讀書會,因為只能看規(guī)定的“樣板書”,一次,求知欲強烈沖動的我還和讀書會兩個同學撬開了學校圖書館去偷看禁書,結果,我們被抓住,毒打、搜家、取消班干部和入團的資格,背上到畢業(yè)前才取消的行政處分。這是我少年時代記憶深刻的一件事,它是和求知欲、讀書欲聯(lián)系在一起的。越不讓讀,越要讀,此后,我形成了更加強烈的讀書欲。隨后在農(nóng)村插隊,我也主動訂閱報紙,經(jīng)常回城借書?,F(xiàn)在,我依然保持讀書的習慣,每到一個國家或城市,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當?shù)氐臅辏鬟B忘返,有時一呆就是一兩個小時。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本書的信息都會按一定標準經(jīng)過某種程度的加工,這種信息的加工其實也就是過濾。由于信息加工主體的學識水平、價值取向等各種有意無意的原因,許多有價值的信息會被過濾掉。同時,今天也是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無論有多少時間、多大精力,我們一輩子也讀不完整個世界一天內(nèi)所出版的新書。

因此,一方面我們需要多讀書,因為讀書有用;另一方面書又太多,而且有其主觀局限性,所以我們還要善于讀書,懂得讀書的方法,并且讀書還要有目的、有選擇、有思考。正如蘇軾所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宋代另外一個詩人楊萬里曾干脆表示:“學而不化,非學也?!?/p>

“一總、二分、三合”

愛因斯坦曾總結“一總、二分、三合”的讀書法。

一總:先瀏覽書的前言、后記、序等總述性部分,再讀目錄,了解全書的結構、內(nèi)容、要點和體系,對全書有個總體印象,以判斷這本書是否值得讀。

二分:在讀了目錄以后,先略讀正文,不需要逐字讀,尤其注意那些大小標題、畫線、加點、黑體字或有特殊標記的句段,這些可能是作者自認為重要的地方。這樣的目的是了解書中內(nèi)容的主次重要性,以及對自己有益的部分,然后可以分清精讀或略讀的部分。

三合:在翻閱略讀全書的基礎上,對這本書已有個具體印象,這樣再回過頭來細讀你所選擇的精讀部分,加以思考、綜合,使其條理化、系統(tǒng)化,弄清其內(nèi)在聯(lián)系,達到深化、提高的目的。

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讀書經(jīng)驗。

通過讀書獲得信息的過程中,要有自己主觀意識的判斷、引導、加工、總結,否則就會變成“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皶接新非跒閺健?,但勤奮不等于亂讀,多讀不等于濫讀。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讀書要有自己的思考。因為我們讀萬卷書的目的是為了開拓視野,而不是給自己上一個內(nèi)在的“籠子”。

2.行萬里路,打破空間限制

英國人培根曾有一句名言:“對于年輕人來說,旅游就是一種學習的方式”。

中國近代的著名學者嚴復則說:“大抵少年能以旅游觀覽山水名勝為樂,乃極佳事。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進許多閱歷學問,激發(fā)多少志氣,更無論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

唐代大詩人李白年少時即走出蜀地,26歲“仗劍出國,辭親遠游”,花3年時間“南穹蒼梧,東涉溟?!?,用了16年漫游大江南北。這些豐富多彩的游歷生活和廣泛的社交活動也造就了他自由傲岸的性格和雄奇豪放、瑰麗絢爛的詩風。其詩歌題材之廣袤無垠,想象力之奇特豐富,感情之激越澎湃,語言之清新俊逸,在中國詩歌史上無人能及。

古代沒有電視、報刊、互聯(lián)網(wǎng)等各類傳媒,交通閉塞,通訊工具落后。因此,人類要擴大視野,增長見識,實現(xiàn)遠大的抱負,也只能通過“讀書”和“行路”這兩個主要途徑,以打破時間和空間對自身的限制。

“讀書”和“行路”也就成為了立志的常用詞,“讀書人”是社會精英的代名詞,讀書是和平年代改變命運的主要階梯;“行路”則表示出外闖蕩,昭示“非池中物”的志向。其中,“行萬里路”更已經(jīng)成為志存高遠、堅毅卓絕的象征,是不畏道路曲折顛簸和嚴寒酷暑煎熬的標志,實質上意味著一種敢于冒險、思想開放、開拓見識的開放精神,換句話說,已經(jīng)升華為一種開放的人生哲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