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大壩鎖江(2)

水源地 作者:林建華


1958年8月28~31日,張體學在光化縣主持召開工程委員會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準備會議。會議決定,從現(xiàn)在起到10月底,湖北省襄陽地區(qū)準備5萬民工,荊州地區(qū)準備2萬民工,河南南陽地區(qū)準備2萬民工,自帶工具和雨布,由各縣領導帶隊先后出發(fā),于1958年11月5日前,參加建設的人馬全部到齊。

眼看離開工只有三個星期,還有太多的準備工作要做,張體學是軍人,軍人有軍人的管理辦法。張體學專門成立了交通、技工機械、物資供應等幾個組,負責工程保障。并將各地來的十幾萬民工編成了一支水電建設大軍:

第一師(均縣民工)師長常居春,政委羅玉??;

第二師(襄陽縣民工)師長周金貴,政委李新;

第三師(宜城、光化民工)師長公興厚,政委蘇風堂;

第四師(鄖縣、竹山、竹溪、房縣民工)師長余正才,政委祁長安;

第五師(淅川民工)師長楊富才,政委王海申;

第六師(鄧縣民工)師長劉成秀,政委金振東;

第七師(天門民工)師長劉啟玉,政委來賓;

第八師(仙桃民工)師長鐘立權(quán),政委韓自重;

第九師(淮河委員會、武漢水利公司)師長廉榮祿,政委肖繼何。

張體學再將這些民兵師分別組成幾個兵團,由各地區(qū)領導分別擔任司令,如此一來,他又找到了戰(zhàn)爭年代的感覺,渾身精神抖擻。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底子薄,全國汽車保有量不過三萬多輛,挖掘機、履帶式拖拉機這樣的大型施工機械更是少得可憐,修建一個如此大的水利工程,主要依靠人海戰(zhàn)術,要依靠老百姓的雙肩來移山填海。當時全國范圍內(nèi)大煉鋼鐵、大修水利、大建人民公社,搞得熱火朝天,幾乎所有的農(nóng)村勞力都在各個建設工地上,但丹江口工程是國家級的特大型工程,丹江口工程要人,所有的工程都要讓路。湖北、河南兩省的省委發(fā)下通知,兩省17個縣共要組織十幾萬精壯勞力,自備生活用品包括糧食、勞動工具和打地鋪所需的稻草限期趕到湖北均縣丹江口水庫建設工地。

十幾萬民工的調(diào)集,不亞于一場戰(zhàn)爭的動員。民工的來源集中在湖北河南兩省,設計中的丹江庫區(qū)周圍主要有三個縣,漢江邊的湖北省均縣(今丹江口市)、鄖縣,丹江邊的河南省淅川縣。這三個縣都是山區(qū)小縣,每縣只有五六十萬人,再加上水利建設和大煉鋼鐵,勞動力極為緊張,但在大局面前,他們沒有一絲的拖延,迅速動員起來,緊急抽調(diào)精壯勞力,河南淅川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匯集了2 8萬民工,由縣委委員農(nóng)工部長楊富才和縣檢察院院長王海申、副縣長趙善元等50名干部帶領,在最快的時間內(nèi)浩浩蕩蕩奔赴丹江口。如果以縣來計算,參加丹江口水庫建設的民工河南淅川是來得最多的。

那些日子,湖北、河南兩省所屬的襄陽、荊州、南陽3個地區(qū)17個縣的10余萬民工挑著行李,帶著簡陋的工具,日夜兼程匯集到均縣丹江口工地。當時,為工程配套的漢丹(漢口到丹江口)鐵路還沒有修建,從襄陽到丹江口只有一條臨時鋪就的極為簡陋的土路。幾萬民工也沒有那么多汽車來運輸,十幾萬民工全靠兩條腿步行,一路走到丹江口。從湖北荊州、襄陽,河南淅川、鄧縣通往湖北均縣丹江口工地的路上,快步行走的民工隊伍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不見首尾的隊伍如同長龍。據(jù)當?shù)氐睦相l(xiāng)回憶:

那些日子天天過隊伍,他們個個挑著擔子,一頭是行李卷,一頭是一捆稻草,一個個灰撲撲的,隊伍中還有好多婦女,她們和那些男的一樣,也是一人挑一擔,擔子上還掛一把鐵鍬,他們渾身大汗,從早到晚走個不停,我們開始還拿水出來給他們喝,但很快就沒有了。家里的勞力也出去了,沒人挑水。隊伍走了起碼有十幾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