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紅軍撐船的梢公共有36人,有漢族,也有彝、傣、納西等少數(shù)民族。他們打破“夜不渡皎平”的遺俗,夜以繼日,終于在7天之內將所有紅軍擺渡過江,未掉一人一騎。后來西方人了解到此事,認為其組織完善堪與后來“二戰(zhàn)”的敦克爾刻大撤退相媲美。殿后的紅五軍團也交替掩護渡過金沙江,隨即鑿沉了七條木船,國民黨追兵望江興嘆。
紅二、六軍團渡金沙江的時候,選擇了金沙江上游的石鼓鎮(zhèn)。這里人稱“萬里長江第一灣”,傳說當?shù)厥鞘駶h諸葛亮“五月渡瀘”和忽必烈“革囊渡江”的地方。紅軍依然是佯攻昆明,調動敵人,依然是只有七條小船。歷史有著驚人的巧合,紅二、六軍團僅用4天,18萬人便平安渡江。
大渡河、嘉陵江:神奇以少擊多,渡江堪稱經(jīng)典
中央紅軍長征時,先后經(jīng)過了于都河、湘江、烏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等22條江河,按軍史和戰(zhàn)史專家的觀點,其中以強渡大渡河最艱險。
紅軍進至大渡河邊時,正值5月下旬,天氣轉暖,上游雪山融化,水流不僅湍急,而且冰冷刺骨。大渡河大渡河的河面及水流較金沙江更寬更急,水浪更高。渡船每一往返,歷時至少50分鐘。每只船至少須有8名船夫才能操作,稍有不慎,即會觸礁,船毀人亡。
紅軍在安順場不僅強渡成功,且未亡一人,以18勇士驅逐對岸敵軍一營,確實前所未有。美國著名作家和記者索爾茲伯里為瀘定紀念館題詞,評價奪取大渡河上鐵索橋一役說:“在長征中,沒有一次戰(zhàn)斗的地方可以同瀘定橋相比擬?!?/p>
相對于紅一、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可稱得上是紅軍長征中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強渡江河的行動。1935年3月28日,紅四方面為迎接中央紅軍,以主力西進,發(fā)起了強渡嘉陵江戰(zhàn)役。嘉陵江是著名的天塹,山高水急,四川軍閥在對岸修筑了許多碉堡。四方面軍組織了很大的船工會,短時間內造了上百只船,要求在短時間里至少能夠同時遣送三個團兵力到對岸,以達成戰(zhàn)役的突然性。發(fā)起戰(zhàn)役當夜,紅軍突破川軍嘉陵江防線,8萬大軍陸續(xù)過江,對岸敵人旅長連褲子都沒穿上就被紅軍活捉。
【點評】善用兵者化害為利
“半渡而擊”和“背水一戰(zhàn)”,是與渡河有關的最常用的兩條軍事成語。自古江河于民雖然有舟楫、灌溉之利,也有泛濫暴虐之害,更為兵家行軍之大礙。原因很簡單,肆虐的江河是兵力機動的大敵。然而善用兵者,又能化害為利,
在長征中,僅中央紅軍就渡過了22條河流,時常面臨被敵人半渡而擊和背水一戰(zhàn)的危險,然而這些兇險都被英勇的紅軍避過。紅軍強渡這些江河后,恰好能利用難阻遲滯大批追兵。中央紅軍強渡烏江成功,利用這條天險在遵義換取了半個月的休整;四渡赤水后,又把幾十萬被拖得疲憊不堪的敵軍甩在后面,就是巧妙利用江河的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