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色尼王朝于1186年為古爾王朝(也稱廓爾王朝)(1152—1206年)所滅。古爾王朝興起于阿富汗,在奪取印度境內(nèi)的伽色尼王朝的屬地后,繼續(xù)向朱木拿河和恒河流域一帶擴張。由于其信奉伊斯蘭教,結(jié)果使得伊斯蘭勢力更加深入印度。到13世紀,古爾王朝屬地將領(lǐng)坐大,不愿受制于中央王朝。1206年,原王朝總督、奴隸出生的突厥人庫特布-烏德-丁·艾巴克自立為蘇丹,統(tǒng)治以德里為中心的廣大地區(qū),開始所謂的奴隸王朝(1206—1290年)。此后,一系列伊斯蘭教王朝統(tǒng)治北印度大部分地區(qū)達320多年之久。由于這些王朝都定都德里,歷史上稱為德里蘇丹時期(1206—1526年),直到莫臥兒軍隊占領(lǐng)德里。德里蘇丹時期共有5個王朝,它們分別是:奴隸王朝、基爾吉王朝、圖格拉克王朝、塞伊德王朝和洛提王朝,共33個蘇丹執(zhí)政。在此期間,大多數(shù)蘇丹都依靠劍與火進行統(tǒng)治,剝奪了印度教徒和普通穆斯林的權(quán)利,進行殘酷壓榨,尤其是印度教徒的生活極其悲苦。從此,次大陸的種族、宗教矛盾日益復雜。
德里蘇丹時期,陸上蒙古人開始入侵南亞。1221年,蒙古軍隊在追殲花剌子模軍隊時乘勢侵入印度西北。之后入侵不斷。大規(guī)模事態(tài)有:1279年入侵旁遮普;1286年帖木兒汗入侵木爾坦;1398年秋,帖木兒汗率12萬大軍由中亞入侵印度,印度軍民犧牲近10萬人,德里居民幾乎全部被屠殺。蒙古人入侵似乎是為了掠奪而不是建立帝國,1399年撤離印度。同時在海上,葡萄牙人進入印度洋,并在印度西海岸定居。
16世紀初,統(tǒng)治費爾干那(大宛)的巴布爾被烏茲別克人驅(qū)逐出中亞后,率軍南下阿富汗,占領(lǐng)喀布爾和伽色尼等城。以此為基地,巴布爾企圖重新恢復對中亞的統(tǒng)治,但沒能成功。于是,乘印度分裂,于1525年入侵印度。1526年在帕尼帕特戰(zhàn)役中擊敗洛提王朝,占領(lǐng)德里,此后進一步擴張,建立起了莫臥兒王朝。巴布爾自稱為莫臥兒人,即蒙古人一詞的變音,理由是巴布爾是帖木兒的6世孫,母系出自成吉思汗。但他和他的軍隊均非蒙古人。有學者認為其是突厥人,軍隊由突厥人、波斯人和阿富汗人組成,帝國以波斯語為官方語言。在其孫阿克巴統(tǒng)治時期(1556—1605年),莫臥兒帝國北起中亞南境,包括阿富汗和克什米爾,南達溫德亞山,東抵阿薩姆,西至信地,形成了除南印度以外的統(tǒng)一帝國。
從1526—1707年的181年間,莫臥兒王朝共6個蘇丹在位,均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quán)威。所以,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初是其全盛時期,版圖包括當今印度的大部分地區(qū)以及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和阿富汗的一部分。在阿克巴和賈汗吉爾時期,實行了宗教寬容政策,頒布了不少開明政策,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也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此際,最能反映莫臥兒王朝繁華景象的當數(shù)紅堡這一著名建筑。紅堡是莫臥兒君主沙杰罕建造的帝國王宮,始建于1638年,1648年竣工。紅堡坐落在舊德里城內(nèi),呈不規(guī)則的八角形,南北長915米,東西寬548米。四周城墻長2400米,高米。因為它的城墻與內(nèi)部主要建筑都是用紅砂石砌成,故稱為“紅堡”。
紅堡有兩座大門,三座小門。兩座大門是西面的拉合爾門和南面的德里門。拉合爾門有拱門、護門樓,城樓上還有涼亭、塔柱,氣勢宏偉。門前面對繁華的月光市場。1947年8月15日,尼赫魯總理在這兒宣布印度獨立,并在拉合爾門上升起第一面三色國旗。
紅堡分內(nèi)、外宮兩部分。外宮的主要建筑為覲見宮,這是莫臥兒帝王召見土邦王公與大臣、接受奏章、接見外國使節(jié)的地方。內(nèi)宮的主要建筑有娛樂宮,是帝王與后妃、公主避暑觀景、娛樂休息之處;有樞密宮,是國王與大臣商議國家大事之處。此外,還有帝王的寢宮、祈禱宮、談話室、浴室、清真寺、花園等。紅堡豪華富麗,地上鋪著華麗的地氈,廊柱上懸掛著色彩繽紛的中國絲綢、土耳其錦緞,墻上鑲嵌著各種寶石、翡翠、鉆石、珍珠,天花板用銀子制成,上面雕花鑲金。樞密宮中皇帝的孔雀寶座,長2米,寬1米多,用10萬多克拉(約合1166公斤)黃金制成,上部鑲有鉆石、翡翠、青玉及其他寶石;下部鑲嵌黃玉,背部是一顆用琺瑯鑲成的大樹,樹上站著一只美麗的彩色寶石孔雀。寶座的天棚上鑲嵌著用鉆石、珍珠及綠琺瑯綴成的詩句,而臺階則用銀子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