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底利耶的見解盡管過于赤裸裸而飽受批評,但他的政策主張在獨立后的印度仍然能夠找到其影子。一位曾出任過印度外交部長的高官就這樣講過:“那些詆毀印度缺乏戰(zhàn)略思想傳統(tǒng)的人,最好是去看看2300年前一本名為《政事論》的印度古書,其作者考底利耶可能是印度最古老的戰(zhàn)略思想家,提出了6種形式的國家政策……仔細地分析可以發(fā)現,在過去的2000多年的時間里,這些并沒有發(fā)生真正的變化,國家間關系相當程度上仍然是以考底利耶提出的6種政策為基礎。我們生活在一個戰(zhàn)略極不穩(wěn)定的時代,國家間沖突仍然是活生生的現實。變化了的可能只是我們發(fā)動戰(zhàn)爭和尋求和平的方法?!?/p>
盡管有考底利耶這樣的戰(zhàn)略家,盡管有阿育王這樣偉大的君主,但孔雀帝國仍無法代代相傳下去。當阿育王于公元前232年去世后不久,孔雀王朝便開始走向衰敗,并于公元前185年宣告瓦解。于是,印度又回復到了更常見的地區(qū)性獨立王國分治的局面。孔雀帝國之后,公元前185—前75年的巽伽王朝共有9位統(tǒng)治者;而公元前73—前28年的甘華王朝也有4位統(tǒng)治者在位。甘華王朝后,摩揭陀地區(qū)的歷史幾乎微不足道,權力中心轉移到南亞次大陸的德干地區(qū)。德干在安度羅的統(tǒng)治下在印度古代歷史上起支配作用達3個世紀之久(前271—公元174年),并一度控制印度河—恒河平原。之后,直到公元前1世紀前后,在印度北方,再度出現了一個與當時的安度羅并立的新政權,這個政權由外來民族大月氏人所建立,是為貴霜帝國。
大月氏人原居住于中國西部敦煌、祁連山一帶。公元前165年被匈奴所敗,隨即于公元前140年西遷阿姆河流域。公元前128年,中國漢武帝曾派張騫出使西域,期間張騫訪問了大月氏人,以尋求他們與中國漢王朝合作,東西夾擊匈奴,但未獲成功。而此際大月氏人分為5部,首領叫翎侯。后來,五部之一的貴霜翎侯丘就卻(印度稱之為庫朱拉·伽德·費塞斯或伽德·費塞斯一世)統(tǒng)一五部,于公元前1世紀建立貴霜帝國。之后,南下攻占喀布爾。其子閻膏珍(伽德·費塞斯二世)南侵印度,建立起對恒河流域的統(tǒng)治權。到迦膩色伽(120—162年)統(tǒng)治時,貴霜帝國的版圖擴展到整個北印度,包括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定都富樓沙(今白沙瓦)。貴霜王朝一度恢復了孔雀時代很大部分的輝煌,其統(tǒng)治歷經300來年,之后便衰落了。到了公元200年,北方像南方一樣,又形成了地方割據的局面。
到了約公元320年,一個可視為孔雀王朝復活的新的王朝——笈多王朝再度統(tǒng)一了印度北方地區(qū),并一直延續(xù)到了公元550年前后。笈多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孔雀王朝滅亡后所帶來的500年的戰(zhàn)爭和分裂局面,使北印度實現了政治統(tǒng)一。尤其從第二代國王三摩答剌·笈多開始,笈多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帶來了文化和經濟的繁榮。公元5世紀初,偉大的中國僧人法顯在歷經艱辛來到南亞次大陸求取佛教真經,并記載了有關笈多王朝極盛時期的繁華景象。
公元399年(晉安帝隆安三年)3月,中國高僧法顯以花甲之年與惠景、道整等一行十多人從長安出發(fā),沿河西走廊,經張掖、敦煌到鄯善,北上焉耆,經龜茲到于闐,越過蔥嶺,于公元402年4月進入北印度,取得數部重要經籍。405年(晉安帝義熙元年),法顯到達笈多王朝的都城華氏城,在那里住了3年,學習梵文、經律,并親臨釋迦牟尼本生和涅之處頂禮膜拜。408年(晉安帝義熙四年),法顯只身一人沿恒河東下,抵達多摩利帝國,在那里停留2年寫佛經、畫佛像。次年12月,法顯抵達獅子國,在那里研究佛法兩年,于412年(晉安帝義熙八年)7月14日在山東青州長廣郡牢山南岸登陸,歷經14年之久終于完成了這次偉大的旅行,順利返回祖國。然而,法顯對于古代中印友誼的貢獻不僅僅限于這次旅行。在他回國后,法顯將其在西行求法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一本十分寶貴的歷史文獻——《佛國記》(又稱《法顯傳》),至今仍是研究古代印度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