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干部、戰(zhàn)士提出疑問。
從前在大別山區(qū),徐向前常聽戰(zhàn)士們唱:“樹枝砍不完,根也挖不完,留得青山在,到處有紅軍?!?/p>
眼下來到這個華北大平原,打游擊是不同從前呢。
怎么帶兵、怎么打仗,是他日思夜想的大問題。
南宮城北街華興煙草公司大院,暫時成了徐向前的指揮部。
他在這里,統(tǒng)一指揮著冀南的八路軍部隊。
領導集團中還有陳再道、宋任窮和劉志堅。
徐向前常常和這些領導人交換意見,研討如何在平原生存與發(fā)展的問題。
他們都是打游擊的老手,都懂得:人民群眾才是最高的山,最深的林;老百姓是水,軍隊是魚,有水的地方,魚就能存活。
山再大,天天挖也能挖平,能移走;人的山,是永遠挖不平,移不走的。
紅軍所以能從小到大地發(fā)展起來,不完全靠的是山,靠的是黨的路線正確,是緊緊地依靠人民。
徐向前從同志們的言語和黨中央的指示中,得到了力量,得到了啟發(fā),他鄭重地提出了一個口號:“創(chuàng)造平原地的‘人山’!”
他經過幾晝夜的思考,在小煤油燈前,揮毫書寫著《開展河北的游擊戰(zhàn)爭》。
“……開展河北游擊戰(zhàn)爭,在中國的持久抗戰(zhàn),與取得抗戰(zhàn)勝利上,是有其偉大意義的。
河北游擊戰(zhàn)爭的展開,可以破壞日寇在平漢、津浦兩大鐵路干線的交通運輸,使日寇的資源掠奪、物資補充、兵力轉移,陷于麻痹的狀態(tài);可以使日寇利用中國人打中國人的陰謀歸于泡影;而且在擴大抗日的陣地,充實抗日的力量,即在供給抗日的資源上,對全國的抗戰(zhàn)有極大的幫助。
“……河北的地形,除西北兩面的一部分是山地外,其余都是廣漠無垠的平原地。
如果單從戰(zhàn)術的眼光看來,游擊隊在平原上的活動,自然沒有像山地那樣多的地形上的便利,相反的,敵人的機械兵種或騎兵,倒有較便利的條件了……有些人說游擊隊既無山的依托與隱蔽,自然地形上的幫助是很少的,而人的兩條腿又哪能跑過機器的汽車或坦克車呢?不錯,在平原地上進行游擊戰(zhàn)爭,上面這些困難,確實是存在著的,但這僅僅只是困難,不能因此作出平原地無法進行游擊戰(zhàn)爭的結論,否則必然會否認華北廣大平原地區(qū)的游擊戰(zhàn)爭。
這種觀念,對于開展河北的持久抗戰(zhàn),擴大抗戰(zhàn)的陣地,與充實抗戰(zhàn)的人力物力,是非常有害的。
“……游擊隊活動的依托,一方面是地形上的便利條件,如山地森林等等;另一方面是與廣大人民的結合。
游擊隊要自己能鞏固和發(fā)展,并進行機敏的靈活的動作,其主要條件是取得廣大人民的擁護與幫助。
“……周恩來同志說:‘軍隊與游擊隊是魚,而人民是水。
’這個比喻是最正確不過的。
河北是人口較稠密的區(qū)域,假如我們能在河北平原地上,把廣大的人民推動到抗日戰(zhàn)線上來,把廣大的人民造成游擊隊的人山,我想不管什么樣的山,也沒有這樣的山好。
“……人民的力量是最偉大的力量,也只有這偉大無比的活動的人的力量,是日寇無法戰(zhàn)勝的力量。
我們要在平原地開展游擊戰(zhàn)爭,就必須把廣大的人民造成人山……”
徐向前為在平原創(chuàng)造“人山”,建立抗日根據(jù)地,導演了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壯的好戲。
當時擺在徐向前面前的,是瘋狂而又強大的日本侵略軍,還有形形色色反對派。
日軍占據(jù)著邯鄲、邢臺、臨清等交通線要點;一部分“民軍”和反動的“六離會”等雜牌武裝,活躍在棗強、武邑、衡水等地。
各式各樣的所謂的抗日隊伍,幾百人一伙,幾十人一幫,自立旗幟,自封司令。
真是,“司令如牛毛,主任蓋天下”。
徐向前和他領導的八路軍要想站穩(wěn)腳跟,在這片平原地上生存、發(fā)展,比孫悟空跟唐僧西天取經還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