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由于行動不便,他整天閱讀《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等書,偶爾也同親友下幾盤象棋。
如今,腳能行走自如,劉伯承開始同開縣的進步分子,可靠的同窗好友,有了來往,當局根本尋覓不到劉伯承的蹤跡。
他最為關(guān)心的是原討袁軍同事們有什么消息,袁世凱越反動越專制,他的反袁意志越加堅定,并且他為反袁而加強了軍事作戰(zhàn)的學習和思考。
一封上海來信,給劉伯承帶來了莫大的欣慰:原熊克武五師的眾多將士都先后出川聚集到上海,他們受到孫中山先生的關(guān)懷。
劉伯承對孫中山的救國方案有所了解,由他登高一呼,反袁大業(yè)必將走出困境,前景一定光明。
1914年冬天,劉伯承和軍中幾位同事,在楊先華向?qū)?,翻山越嶺,從小路步行到云陽縣長江邊的一個鄉(xiāng)場,恰好遇到有只船啟航出川,他們上了船,順流而下。
經(jīng)過三峽,劉伯承知道已經(jīng)擺脫了反動鷹犬的追捕,心里寬松了許多,佇立甲板上,兩岸青山對出,前方水天一色,觸景生情,思潮洶涌,回顧往事,展望前程,滿懷激情,寫成一首七律《出益州》:微服孤行出益州,今春病起強登樓。
海潮東去連天涌,江水西來帶血流。
壯士未埋荒草骨,書生猶剩少年頭。
手執(zhí)青鋒衛(wèi)共和,獨戰(zhàn)饑寒又一秋。
僅僅56個字的一首詩,體現(xiàn)了劉伯承出川的明確動機是繼續(xù)討袁,他抱著以身許國的堅強意志,準備同封建專制斗爭到底。
這首詩是劉伯承充滿感情的宣言書,又是比宣言書更為深刻,更富有個人特性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