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jié) 低碳轉型:面向未來的必然選擇02

低碳轉型路線圖 作者:熊焰


從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聯合國人類環(huán)境會議開始,人類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近40年間,環(huán)境保護事業(yè)取得巨大進展。除成立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外,還成立了許多非政府綠色組織、簽訂了多份重量級法律性文件、國家之間締結了雙邊或者多邊環(huán)境保護國際協定。其中許多會議的召開,不僅凝聚著國際社會對應對環(huán)境惡化、氣候變化的遠景期望,更包含著對這一遠景期望的落實與細化。

回顧這一過程,會看到諸多閃光的歷史記錄。例如,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huán)境會議形成并公布了著名的《聯合國人類環(huán)境會議宣言》(Declaration of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簡稱《人類環(huán)境宣言》);1982年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召開會議,會議通過了《內羅畢宣言》,該會議作為另一個標志性會議,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達成了應對氣候變化史上最重要的一個框架性文件《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形成了國際氣候談判的基本原則和全球氣候治理結構的基本框架,氣候談判由此每年以締約方會議的形式向前推進。

自從1995年3月28日首次締約方大會在柏林舉行以來,締約方每年都定期召開會議。第2至第6次締約方大會分別在日內瓦、京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波恩和海牙舉行。

1997年12月11日,第3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京都召開。截至目前,公約的190個締約國都批準了《京都議定書》。它規(guī)定從2008到2012年期間,主要工業(yè)發(fā)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其中歐盟將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之前,IPCC《第二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1995》提交給了UNFCCC第二次締約方大會,為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會議談判作出了貢獻。

2000年11月在海牙召開的第6次締約方大會期間,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堅持要大幅度折扣它的減排指標,因而使會議陷入僵局,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大會主辦者不得不宣布休會,將會議延期到2001年7月在波恩繼續(xù)舉行。

2001年10月,第7次締約方大會在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行。

2002年10月,第8次締約方大會在印度新德里舉行。會議通過的《德里宣言》,強調應對氣候變化必須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框架內進行。

2003年12月,第9次締約方大會在意大利米蘭舉行。這些國家和地區(qū)溫室氣體排放量占世界總量的60%。

2004年12月,第10次締約方大會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目前,已有156個國家和地區(qū)批準了該項協議。2005年11月,第11次締約方大會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市舉行。

2006年11月,第12次締約方大會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舉行。

2007年12月,第13次締約方大會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會議著重討論《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進一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的“后京都”問題。15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了《巴厘島路線圖》,啟動了加強《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全面實施的談判進程,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2012年到期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安排的談判并簽署有關協議。

2008年12月,第14次締約方大會在波蘭波茲南市舉行。

2008年7月8日,八國集團領導人在八國集團首腦會議上就溫室氣體長期減排目標達成一致,“八國尋求與《公約》其他締約方共同實現到2050年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至少一半的長期目標,并在公約相關談判中與這些國家討論并通過這一目標”。

2009年12月,第15次締約方大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會議未能達成任何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美國、中國、印度、南非等國之間達成的《哥本哈根協議》,未能獲得大會全面通過,但同意對這份協議進行“記錄”。

以上這份締約方會議大事記,粗線條地為我們展示這些年來國際氣候談判所走過的歷程,這些例舉只是揀選其中比較突出的會議加以說明,其中的曲折與艱難,不用贅述,其中透露出全球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公共問題上所做出的共同努力,以及經歷的諸多難題與挫折。

共識的達成

1《聯合國人類環(huán)境宣言》

《聯合國人類環(huán)境宣言》,簡稱《人類環(huán)境宣言》,于1972年6月16日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huán)境會議全體通過。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保護環(huán)境的全球性宣言,對激勵和引導全世界人民奮起保護環(huán)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宣言的內容由議會各國的7項共識和26項原則構成。該宣言強調環(huán)境對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重申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對應對環(huán)境變化負有的責任,并提出各國需采取行動和加強合作,促進人與自然、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度祟惌h(huán)境宣言》第一次為國際環(huán)境保護提供了各國在政治上和道義上必須遵守的規(guī)范,總結和概括了制定國際環(huán)境法的基本原則和具體原則,并為各國國內環(huán)境法的發(fā)展指出了方向。

2《內羅畢宣言》

1982年5月10—18日,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召開了特別會議。這次會議是為紀念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huán)境會議10周年而召開的,3000多名議會代表分別來自105個國家和149個國際組織。

《內羅畢宣言》包括10部分內容,在肯定了斯德哥爾摩會議以來的環(huán)境保護工作的基礎上,分析了全球環(huán)境現狀,總結新觀念,指出進行環(huán)境管理和評價的必要性。宣言認為由于人類無節(jié)制的活動造成環(huán)境日益惡化,而且這一事實仍在持續(xù)?!秲攘_畢宣言》的發(fā)表使各國更清楚地認識到今后環(huán)境保護工作的重點:合理利用能源,預防環(huán)境破壞,鼓勵公眾參與,加強全球合作。

內羅畢會議在人類環(huán)境保護的發(fā)展上可以說是起到了一個承前啟后的作用。此后10年間,國際環(huán)境法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國際熱帶木材協定》《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等40多個國際公約、協定相繼簽訂,極大地促進了環(huán)境保護的全球一體化的發(fā)展。

3《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簡稱《框架公約》,英文縮寫UNFCCC)。它是1992年5月22日IPCC就氣候變化問題達成的公約,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地球首腦會議)上通過。它是世界上第一個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以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也是國際社會在對待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國際合作的一個基本框架。目前,公約有190多個締約方,其中包括歐盟作為一個整體締約方。

發(fā)達國家因為歷史上的原因應對溫室氣體排放承擔最大責任,發(fā)展中國家人均排放相對較低,因此公約規(guī)定各方應遵循“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發(fā)達國家應率先做出減排表率,并向發(fā)展中國家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發(fā)展中國家在此支持下,也應采取措施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豆s》的最終目標是“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wěn)定在防止氣候系統(tǒng)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的水平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