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少林河畔:石中的草

木魚的歌聲 作者:龐永華


天氣一天冷過一天。

河里的冰層漸漸變厚。

師傅要在這個寒冷的日子開始“閉生死關(guān)”。

閉關(guān)前,他最后一次帶我出來游玩。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

我們在太室山積翠峰下的會善寺后溝里默默地走著。

這里,遍山翠柏,林木蔥郁;林中石筍遍布,千姿百態(tài),形象各異。

“師傅,你閉關(guān)了,那我以后跟誰去修行呀?”我傷感而無奈地問師傅。

“跟自然,”師傅平靜地說,“自然之道,至高之道。這也就是我為什么今天帶你出來的緣故。你說說,你現(xiàn)在看到了什么?”師傅認真地問我。

“當然是石筍了!”我脫口而出。

“是??!這里的石筍多好啊!”師傅滿意地點點頭,“你看看它們,有的像雄獅初醒,有的像烏龜曬殼,有的像猛虎長嘯,有的像巨龍盤臥,有的像*拍手,有的像老翁點頭,有的像鳳凰展翅,有的像金雞長鳴……它們就這樣構(gòu)成了一幅群雄聚會、嘻戲鬧林的美麗畫卷,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心曠神怡。除了自然,誰能制造出來?”

“沒人能制造出來?”我呵呵一笑。

師傅微微一笑。

我們說著笑著,繼續(xù)游玩。

很快,我們又來到了嵩山南麓的玉柱峰下。

猛然間,三塊巨大的石頭像從天降般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一個雄偉高聳,一個秀麗挺拔,一個形如巒嶂,中間還有一道崩裂的地方。三石鼎立,非常壯觀。

“哎呀,這石頭怎么這么大呀?”我驚叫起來。

“這三塊大石叫三公石,”師傅微笑著說,“宋朝的人,常常在這上面對酒作樂,所以又叫三醉石。清代耿逸庵改名‘三公石’,并題‘三公石’三個大字刻在上面?!?/p>

“那咱們快上去看看!”我著急地順著那塊最大的石頭上的一個小道,一口氣爬到石頭頂上,發(fā)現(xiàn)上面視野極為開闊,“太好看了!”我高興地對師傅喊叫道。

“你看到了什么?”師傅爬上石頂后問我。

“我看到了這幾塊美麗的石頭呀!”我肯定地對師傅說。

“除了石頭,難道你就沒有看到別的什么?”師傅對我說,“你再仔細看看!”

我聽著師傅的話,于是仔仔細細地把三塊石頭又看了一遍,這才發(fā)現(xiàn)在腳下最大的這塊石頭的洞中,生長著許許多多綠綠的小草;在另外一個稍微小點的石頭上,有一個雨水渦,旁邊生長著兩株古荊棘;在最小的那塊石頭的崩裂處,我發(fā)現(xiàn)有灌木叢生……

“我現(xiàn)在看到了小草和灌木!”我高興地對師傅說,“這石頭里也能長出花草樹木來啊!尤其更奇妙的是,這石頭洞里的小草現(xiàn)在還是綠的呀!”

“是的,是還在生長的草!”師傅動情地說,“有陽光的地方,就有生機和希望;就像有佛法的地方,就會有智慧和靈光一樣。人有思維,很容易被先入為主的妄念泯滅了天性,而小草無心,渾然天成反而比人更有佛性!”

“這小草怎么還能在冬天生長呢?”我感到納悶極了。

“你仔細看看,”師傅微笑著說,“這個石頭洞里既遮風擋雨,又進不了河水,一年四季都能保持溫潤潮濕,里面的小草當然能常年生長了!”

“小草真會生活!”我頗有感慨地說。

“是的,”師傅同樣感慨地說,“人人都希望真理站在自己一邊,但并不是人人都希望自己站在真理那一邊去。缺乏智慧的人,總是要世界圍著自己轉(zhuǎn),然而真正聰明的人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意志和智慧,把一切建立在符合自然之道的基礎(chǔ)上。就像這石頭洞中的小草一樣,它們之所以活得心安理得,從從容容,就是因為它們尊重客觀規(guī)律,隨遇而安,按著自然法則去行事,順勢而為??!”

自然之道,至高之道。

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