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干的人”都有自己的“基本工作時間”。比如我的一位朋友輕部征夫先生是大學教授(東京工科大學仿生學院院長、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他就是個典型的早起人士,喜歡一大早開始干活。“需要‘起創(chuàng)力’(輕部先生自造的詞)的工作,我都會放在早上完成。用兩個三十分鐘,集中精力,讓頭腦發(fā)揮出所有潛力,這樣大腦就會分泌出大量乙酰膽堿與多巴胺。下午三點前做需要‘起創(chuàng)力’的工作,之后則用來會客、開會,從傍晚到晚上則完成常規(guī)性的工作?!?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生物節(jié)律。上班族不是自由職業(yè)者,很難自由分配時間,但大家要是明確知道自己的能力會在哪個時間段充分發(fā)揮出來,就能事半功倍。如果你在早上狀態(tài)最好,那就盡量把重要的商談放在上午。早上沒精打采的人,最好把商談放在傍晚。養(yǎng)成高效使用時間的習慣,就能讓一天二十四小時超值利用,所以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基本工作時間”是非常重要的。
在上班族的職業(yè)生涯中,究竟要在擠滿人的車廂里度過多少時間呢?假設坐車去公司要一個小時,光是周一到周五,一年就是260天,也就是260小時。持續(xù)30年,就是7800小時,換算成天數就是325天,幾乎快滿一年了。要是來回都要擠公交車,這個數字還要翻倍,遠不止一年。
也就是說,上班族要將自己職業(yè)生涯1/30的時間花在擁擠不堪的車廂世界中。想到這兒,你有沒有感到毛骨悚然?我并不是讓大家都四點起床。只要提前十分鐘出門,就能坐上更空一點的地鐵,這樣就能看書、看報紙,要是能坐上座位就更舒服了。
三分鐘早晨匯報法
對商務人士來說,能否決定工作的優(yōu)先順序尤為重要。因為給工作排序,是一項需要判斷力的事情。
關鍵時刻,你能否作出準確的判斷?該往右的時候你卻往左,你就無法取得成功。往左還是往右,前進還是后退,亦或是止步不前?這些都需要你來考慮。關鍵時刻的判斷有誤,一切都會被打亂。仔細想來,人生也好,工作也好,都是由一個接一個的判斷和選擇組成的。我不否認運氣也是很重要的決定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你能否在分岔口選擇正確的路。
所以,不會決定工作優(yōu)先順序,是致命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