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爭“武”斗
此時,經(jīng)濟所也展開了清查“五一六”分子的運動。
首都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簡稱“工宣隊”)在進駐學部之后,首先聯(lián)合“總隊”及“大批部”的部分人員,把“聯(lián)隊”骨干成員都打成了“五一六反革命分子”。
隨著“聯(lián)隊”全軍覆沒,“總隊”立刻翻臉,又要開始整“大批部”成員。
就在清查“五一六”分子的運動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開展之時,1968年初春,黑龍江省革委會主要負責人提出,要按照毛澤東“五七”指示的精神,辦一所“五七”干校。
不久,該省革委會召開第76次常委會議,批準成立柳河“五七”干校,并于5月6日正式下發(fā)了有關文件。5月7日,歡送首批學員進駐慶安縣柳河。
這樣一來,全國第一所“五七”干校就應運而生了。
柳河干校共有504名學員,主要由原省直機關干部組成。他們到干校后,按“五七”指示中“學軍事”的要求,實行組織軍事化、行動戰(zhàn)斗化、生活集體化?;锸嘲床筷牁藴?,每人每月12?郾5元,吃集體食堂;建制則按工種,分為農(nóng)業(yè)、基建、工業(yè)、畜牧、后勤5個排。干校共耕種3000余畝土地,并經(jīng)營牧、漁、副各業(yè)。此外,還自力更生辦起了小型工廠。①
白天,“五七”戰(zhàn)士們投入緊張繁重的田間勞動,或從事基本建設、修路、養(yǎng)雞喂豬等生產(chǎn);晚間,以班組為單位,辦學習班,選學毛主席語錄及報刊文章,并聯(lián)系勞動與思想實際,“斗私批修”,剖析自我。
1968年5月12日,校部編發(fā)了《五七戰(zhàn)報》創(chuàng)刊號。接著又組織筆桿子寫了篇題為《黨政機關工作人員思想革命化的重要途徑》的萬言調查報告,總結了柳河干校的創(chuàng)辦情況。
該省革委會收到報告后,立即批轉下發(fā),并上報中央,后交省報全文發(fā)表。9月30日,此文得到毛澤東的親筆批示。
毛澤東的最新指示公布后,在華夏大地,“五七”干校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
到1969年11月,因中科院學部接到上級指示,要求研究人員們不分老幼,一律下放到“五七”干校改造,在此過程中要一邊勞動,一邊繼續(xù)參加清查“五一六”分子的階級斗爭。
就在此“斗爭”過程中,吳敬璉有了機會與顧準進行更進一步的交流。
正是通過在非常時期與顧準的學術交流,吳敬璉的思維視野大開。在顧準的指引下,吳敬璉發(fā)現(xiàn)了一片更為廣闊的思想天空。
①柳紅:《當代中國經(jīng)濟學家學術評傳叢書·吳敬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頁。
①王年一:《大動亂的年代》,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頁。
②柳紅:《當代中國經(jīng)濟學家學術評傳叢書·吳敬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頁。
第一部家族傳統(tǒng)
①吳曉蓮:《我和爸爸吳敬璉》,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109頁。
①柳紅:《當代中國經(jīng)濟學家學術評傳叢書·吳敬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頁。
②吳敬璉:《中國經(jīng)濟的振興有賴于市場取向的改革》,見《我的經(jīng)濟觀(3)》,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35-5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