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歐美關于“中國崛起”的民調值得一提(3)

再給中國二十年 作者:徐國芳


過于強調“崛起”這個說法很容易讓外國人產生對我們不利的想法。而實際上,像我們這樣一個底子很薄,人口太多,城市與農村、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差距極大的國家,是很難一下子“崛起”的。也許一兩個地區(qū)、幾個城市可以在不太長的時間內獲得突出的發(fā)展,但要想使我們整個國家來個“崛起”幾乎是不可能的。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這些年竟有不少同志熱衷于“崛起”的說法,甚至把“崛起”掛在嘴上,言必稱“崛起”,生怕其他國家不知道。打開電視、收音機,“崛起”之聲不絕于耳,打開報刊書籍,“崛起”之詞滿篇皆是,躍然紙上。結果,使其他國家吃驚不小,弄得人家惴惴不安。

你想,像中國這樣的龐然大物,如果轉眼之間“啪”的一聲崛起了,天曉得會給這個世界帶來什么影響。誰對此會不恐怖?特別是那些置身于中國周邊的小國,不讓他們擔心恐怕是不現(xiàn)實的。這些年我也去過很多國家,通過觀察,我發(fā)現(xiàn)小國對大國有一種本能的擔憂,無論我們怎么說對他們絕無歹意,他們心里總有些嘀咕,擔心終有一天會發(fā)生什么對他們不好的事情。記得我們的人祭出“崛起”這個詞之初,就連基辛格這樣的好朋友都頗為迷惑,見了我們的人要求我們解釋所謂“崛起”是何含義。

不錯,這些年我們的確有了較大發(fā)展,也可以說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用不著沾沾自喜,不需要過度用容易引起別國誤會的“崛起”來吹噓。如果別人真夸或假夸我們,那是別人的事,不是我們自己吹噓,怪不得我們。不幸的是,“崛起”這個說法恰恰是我們自己先吹起來的,事實上證明效果很不好。實際上,中國外交界的絕大多數(shù)同志從一開始就反對“崛起”這個說法,但沒有受到重視。

中國崛起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們沒必要整天掛在嘴上。西方的衰敗勢不可擋,但中國仍需二十年韜光養(yǎng)晦。

這個問題說到底,其實是我們還沒有形成一個成熟的國際觀。

中國人的國際觀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漢唐盛世后國力鼎盛時期的國際觀;從清末衰敗到21世紀初重新崛起期的國際觀;21世紀初重新崛起及其之后的國際觀。

這樣的劃分不是任意的,而是以建基于國力之上的民眾和知識界集體心理為基本依據的。以這樣的眼光來看,漢唐盛世后國力鼎盛期的中國人的國際觀,基本是“泱泱大國,四方來朝”。作為世界經濟和文化中心的中國,既自信又盲目,甚至還帶有一絲“高貴下的愚昧”。

無論從何種意義上說,步入21世紀后的中國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迅速崛起。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長期保持年均國內生產總值8%左右的高速增長,中國在硬實力層面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已大大縮小,甚至在某些領域已經形成領先局面。

迄今為止,中國不僅成為外匯儲備世界最多、出口總量最多的國家,而且擁有最廣闊的消費市場,世界上最好的高速鐵路和運行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計算機),手中握有的“世界第一”頭銜日趨增多。與此同時,中國所面臨的問題也許仍然是“世界第一”,地緣環(huán)境最緊張,人口規(guī)模最龐大,社會矛盾最復雜。面對相反相成的怪誕現(xiàn)狀,中國正在呈現(xiàn)出無所適從的心理焦慮癥。

從國際環(huán)境來看,中國在韜光養(yǎng)晦和有所作為之間舉棋不定,猶豫不決。隨著中國代替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中國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一言一行都受到高度關注。不管中國人多么理性和自謙,越來越多的國家不再把中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的弱國,而是看做為一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強國。

不僅作為既有霸權國家的美國越來越把中國看做是自己的戰(zhàn)略棋手,頻頻在國內問題、雙邊問題、地區(qū)熱點問題和全球問題上對中國的可能戰(zhàn)略意圖進行試探,而且一些周邊地區(qū)國家也對中國未來的戰(zhàn)略走向充滿疑慮,寧愿選擇寄人籬下地獲得來自地區(qū)外大國的空口安全承諾,也不愿相信中國“睦鄰、富鄰、安鄰”的政策,甚至一些發(fā)展中國家也在抱怨中國沒有承擔起作為一個發(fā)達國家的責任。作為一個國際舞臺上的新貴,中國正在步入在飽受各方面壓力中尋求發(fā)展的新環(huán)境,面對來自各方面的誤解、偏見和疑慮,中國在對外行為上多少顯得瞻前顧后,畏首畏尾。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