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記者埃里克·伊茲拉萊維奇剛推出了一本新書 《中國的傲慢》。他在這本書中指出,中國人有理由顯得“傲慢”。中國如今是鋼鐵、水泥、水稻、電視機、計算機和風能方面的第一生產(chǎn)大國。在近五年中,中國將其生產(chǎn)規(guī)模擴大了一倍。它的一個實驗室在2010年底研制出世界上運算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實際上,它不僅在紡織和玩具領域領先于發(fā)達國家,而且在高科技,如航空、高鐵、電動車等領域也同樣如此。
如今,昔日的競爭者成了征服者。中國向發(fā)展中國家,尤其是向非洲和拉美國家提出簽訂一些“雙贏”協(xié)議,如建設大型基礎設施,以此為代價設法進入其市場和購買其原料。就這樣,中國成為巴西的頭號貿(mào)易伙伴和最大的國外投資者。最終,膽量過人的中國公司通過收購西方同行的企業(yè)(如IBM個人計算機業(yè)務、沃爾沃汽車等),取得了開拓海外市場的驕人成績。
通過埃里克·伊茲拉萊維奇在其著作中的敘述和論證,人們可以把對中國的批評分為三類:
首先是違反商業(yè)道德和競爭原則。具體做法是,不擇手段地“吸納”工藝技術,國家對企業(yè)采取優(yōu)惠和扶持政策,低估人民幣的價值。無須對中國的消費者說什么在他們的市場上多一點競爭于他們是有利的,因為由媒體不斷宣傳的經(jīng)濟民族主義被輿論大加贊揚。
中國“傲慢”的第二個跡象是它一心要把自己的標準強加給世界其他國家。為了對抗西方,中國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信用評級機構 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中國在國外開設的負責介紹中國文化的孔子學院恐怕也是在政治領域傳播“亞洲價值”的一個必要媒介。
第三方面的指責是,中國不承擔它的國際責任。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貿(mào)組織中,或是在有關氣候變化的峰會上,它始終不妥協(xié)地捍衛(wèi)自身利益。在新近的G20會議上,中國在匯率問題上的不妥協(xié)態(tài)度又一次證明了這一點。
從《中國的傲慢》中人們看到的是一個脆弱國家的形象:如何迎接巨大的社會和環(huán)境挑戰(zhàn)?經(jīng)濟增長不可避免地放緩后的政治后果將會是什么?作者認為,迄今為止,經(jīng)濟增長是被人口和出口拉動的。未來增長將依靠革新和內(nèi)需的擴大,但這是一個艱難過渡。
而法國經(jīng)濟學家安托萬·布呂內(nèi)和讓 保羅·吉夏爾的著作《中國的霸權企圖》表達的觀點同樣令人不安。他們認為,中國自從覺醒以來就在繼續(xù)描繪統(tǒng)治全球的藍圖。它咄咄逼人的重商主義(這使它積累了巨額外匯)是席卷美國和歐洲危機的根源。重商主義使中國成為金融大國,而西方國家負債累累的情況又使這個金融大國變成了政治大國。簡而言之,中國一心要同發(fā)達國家爭奪市場。它同時發(fā)展服務于地緣政治雄心的軍事實力,并威脅像印度這樣的鄰國。
我們還需形成一個成熟的國際觀
我們暫且不論他們的表述是否有事實依據(jù),也不論他們的指責是否客觀,從西方人自己的表述中,我們大體可以看到,在他們眼中,中國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而這個形象又怎樣地刺激著他們,導致他們產(chǎn)生如此負面的評價和擔憂。
其實,一直以來,西方對中國的誤讀、誤解和歪曲始終不斷,這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出于不了解,有的是由于誤會,有的是因為多疑,但也有個別國家的某些人完全是心懷叵測,別有用心。
對于個別國家的某些人我們無須理會,因為無論我們怎么做,他們總是要對我們污蔑、造謠、丑化、攻擊的。但問題在于,對我們不了解和誤會的國家似乎越來越多了,那些對我們懷有敵意的個別國家的某些人的胡說八道可以迷惑更多的國家了。
除了別國別人的原因外,恐怕得反思一下我們自己有沒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妥而被敵意者利用。我認為有,那就是與這些年我們自己過分吹噓“崛起”和張揚“韜光養(yǎng)晦”頗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