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下面這個事實,不少人可能會大吃一驚,直到1938 年美國的“公平勞動標準法案”出臺之后,標準的每周40 小時的工作制才開始實行。盡管整個19 世紀人們一直在努力爭取更短、更明確的工作時長,但讓這個法案獲準通過的卻是大蕭條;通過減低工人的工作時長,公司可以確保讓更多的人被雇傭。如今的調(diào)查結果顯示,63% 的美國人每周的工作時間超過40 個小時,40% 的人每周要工作50 個小時以上。
更確切地說,正在明顯消失的不是工作的總時長(加班的概念早已有之),而是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上下班。工作正在一點點地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糾結交纏,難以分清。自打有了電子郵件、筆記本電腦和智能手機,我們的工作和閑暇時間越來越難以區(qū)分了。誰敢說自己在車站等孩子放學的時候沒給公司打過電話?看孩子們比賽的時候,誰沒有發(fā)過一兩封電子郵件?誰不曾偶爾早點下班接了伴侶去看戲,然后在周日的晚上,等孩子睡著了之后加班趕工?
這種工作-生活交織時代的回歸是個自然而然的結果:夫妻兩人都要上班的家庭會從靈活的工作時間中受益,公司可以為客戶提供更高水準的服務,并能保證業(yè)務在不同的時區(qū)開展。
其他一些因素也促成了這股潮流,比如越來越發(fā)達的通訊技術,智能手機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發(fā)短信,打電話,發(fā)郵件,運行程序;高速的寬帶和Wi-Fi 則讓我們可以選擇在家或其他任何地方辦公。
有人發(fā)起了一個名為“只看成果的工作環(huán)境”的活動(Results Only Work Environment ,簡稱ROWE),這個計劃源自百思買(Best Buy )的超彈性工作制。其理念是,員工可以自行選擇上班的時間和地點,只要完成工作就好了。百思買和其他一些實行這個方案的公司都發(fā)現(xiàn),自從這么做以來,員工的生產(chǎn)力提高了,流失率卻下降了。
無憂退休就得指望雇主、政府和你一起買單
1940 年1 月31 日,艾達?梅?富勒意外地成了歷史性的人物。被朋友們稱作“艾達阿姨”的她于1874 年誕生在佛蒙特的一個農(nóng)莊。她終生未嫁,當了很多年老師,后來做了法務秘書。1939 年她退了休,有次去佛蒙特的拉特蘭辦事的時候,她決定到政府的辦公室去問個事兒。她是這樣說的,“倒不是說我指望拿到什么,而是我知道自己一直在交一個叫做社保的東西,所以我想跟拉特蘭的人打聽打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