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慶典大閱兵,這是中國人民獲得解放以后的第一次軍事盛典。在赫赫始祖、浩浩炎黃的土地上,在無數(shù)先烈為之拋頭顱、灑鮮血捍衛(wèi)的土地上,在人民終于當家作主的土地上,英勇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腳踏著祖國的大地,以豪邁的精神、威武的陣容和雄壯的步伐,領(lǐng)略著自豪、感受著神圣、展現(xiàn)著莊嚴、演繹著盛典!
——題記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九年,在世界的東方,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占世界人口最多的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中華民族,歷經(jīng)了漫漫百年的外辱內(nèi)患,歷經(jīng)了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zhàn),終于迎得了自己解放的這一天!
剛剛走向解放的人民,初獲獨立的國家,將以怎樣的熱情慶祝中華民族的解放,將以怎樣的姿態(tài)向世界宣告一個泱泱大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將以怎樣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時成為舉世關(guān)注的焦點。
早在1949年6月份,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議就提出要舉行開國慶典,慶典時間確定在1949年的10月1日,并擬定了慶典方案。該方案主要內(nèi)容有三項:
一是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二是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式;三是舉行人民群眾游行活動。
該方案經(jīng)審議之后,于7月底正式確定下來了。對于新中國開國大典這三項內(nèi)容,籌委會認為,其中的閱兵式?jīng)Q定著另外兩項內(nèi)容怎樣舉行,因為閱兵式對場地有著特殊要求。這樣,閱兵式怎么搞和在哪里搞的問題,就成為籌備開國大典的中心問題了。
當時,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繼百萬雄師渡過長江以后,以風卷殘云、摧枯拉朽之勢向南中國發(fā)起了最后的大進攻,解放了國民黨政府的都城南京,杭州、南昌、武漢、上海、西安也相繼解放。人民解放軍的各路野戰(zhàn)軍,正在南方和西北各省勝利進軍,大陸全境的解放指日可待。
在舉國歡慶勝利的形勢下,舉行隆重的開國大典閱兵,這既是中國人民在獲得解放以后第一次舉行軍事盛典,又是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解放軍有決心、有信心、有能力取得解放全中國的最后勝利,意義非同尋常。
為此,中共中央成立了開國慶典籌備委員會,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任籌備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任閱兵司令員,中央軍委副總參謀長、華北軍區(qū)兼平津衛(wèi)戍區(qū)司令員聶榮臻任閱兵總指揮。下設(shè)開國慶典閱兵指揮所,第二十兵團司令員楊成武任閱兵指揮所主任,華北軍區(qū)參謀長唐延杰任指揮所副主任,具體負責閱兵的各項籌備工作。
在這樣重大的歷史時刻,籌備這樣大型的閱兵,聶榮臻、楊成武、唐延杰與閱兵指揮所的全體工作人員既感到責任重大,又覺得使命光榮。同時,心理上的壓力也是巨大的。由于這是新中國的第一次閱兵,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楊成武受命之后,心情非常緊張,他對自己從未經(jīng)歷過的這種場面熱烈、規(guī)模宏大、秩序嚴謹、要求極高的生疏工作,在組織實施方法上有些拿捏不準。
為圓滿完成開國大典閱兵式這一重任,閱兵副總指揮楊成武不僅查閱了許多有關(guān)閱兵的資料,還四方求教,走訪當時在北平的我軍高級領(lǐng)導人。
劉伯承早年留學蘇聯(lián),知悉莫斯科紅場閱兵的情況,成為楊成武請教的第一人。劉伯承先大致回憶了蘇聯(lián)紅場閱兵的盛況,然后對楊成武詳談了有關(guān)閱兵的具體場面和細節(jié),他還通俗而又概括地說:閱兵無非就是一種展示特定內(nèi)容的儀禮,一種形式。這種形式搞好了,目的也就達到了。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馬糞外面光”
一貫富于幽默的劉伯承這一詼諧的比喻,頓時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同時也讓人深受啟發(fā)。
告別了劉伯承,楊成武又訪問了陳毅。陳毅留學國外,見多識廣,但他沒有見到過國慶盛典規(guī)模的閱兵。不過,一提起閱兵,陳毅馬上精神抖擻,充滿自信,富于鼓動性地對楊成武說:沒有什么了不起。多少大仗都打勝了,還愁搞不好一次閱兵?不就是隊列嘛!通過隊列,把我們的軍威顯示出來,讓中國老百姓看看,這就是自己的軍隊,這就是新中國的軍隊。
陳毅的一番話,畫龍點睛,一語中的,道出了閱兵的主旨所在,對楊成武也是莫大的鼓舞。
隨后,楊成武還訪問了原國民黨東北軍的幾位老將軍,了解他們以往閱兵的做法。當時在中國的蘇聯(lián)軍事顧問也為楊成武等人就閱兵工作的組織與實施,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見。
經(jīng)過多方求教,虛心學習,楊成武感到心里踏實了許多。畢竟是新中國有史以來的頭一次,作為組織者,絕不可掉以輕心。他們認真研究,充分論證,以戰(zhàn)爭年代的閱兵經(jīng)驗為參照,博采中外閱兵的優(yōu)長,精心制定了《閱兵典禮方案》。該方案規(guī)定,這次閱兵按閱兵式、分列式的程序組織實施。閱兵式在靜止狀態(tài)下舉行,全體受閱部隊以天安門主席臺為中心,按序列在東、西長安街列隊,接受閱兵司令員的檢閱;分列式在行進狀態(tài)下實施,各受閱部隊依次由東向西通過天安門城樓前,接受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的檢閱。
在確定受閱方隊順序,特別是讓誰作為第一方隊的問題上,閱兵指揮部是頗費了一番腦筋。當時受閱部隊總計是1. 6萬人,擎軍旗打頭陣的方隊走在萬人之首,是受閱部隊的“門面”,幾十萬人民群眾的目光必然會首先對準他們。所以,第一方隊一定要選準、選好。閱兵指揮部經(jīng)過反復研究,最后選定了海軍方隊。150名水兵從個頭到五官都經(jīng)過反復篩選,年齡在20歲至30歲之間,經(jīng)過院校正規(guī)訓練,軍事素質(zhì)和軍人儀表都比一般戰(zhàn)士要好,再加上身著嶄新的水兵服裝,明顯區(qū)別于其他部隊。在當時的條件下讓他們打頭陣,這也是一種最佳選擇。
為此,方案明確規(guī)定,受閱部隊按海、陸、空三軍的序列編組。海軍的1個方隊由東北海軍學校和華東海軍艦隊各選調(diào)1個排編成。陸軍各方隊由步兵一九九師、獨立二零七師六一九團和臨時編組的炮兵四師、戰(zhàn)車三師、騎兵三師編成。空軍的1個混合飛行梯隊由華北軍區(qū)航空處所轄的P—51型殲擊機中隊、蚊式轟炸小隊和PT—19型、L—5型教練機小隊編成。受閱部隊的武器裝備,以軍兵種為單位,按種類集中,統(tǒng)一編組,由輕到重,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地面、海上到空中,使陸、海、空三軍渾然一體,形成強大的陣容。
由于時間緊迫,這個方案擬制出來以后,需要馬上向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lǐng)導同志匯報。時隔不久,在中南海懷仁堂中央領(lǐng)導們專門聽取了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匯報的《閱兵典禮方案》以及方案的基本設(shè)想、簡要經(jīng)過和需要說明的幾個問題。接著閱兵副總指揮楊成武又匯報了《方案》的主要內(nèi)容:受閱部隊的選調(diào)、編組、閱兵程序、閱兵禮樂及受閱前的訓練等事宜。
《方案》匯報完后,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針對這一方案進行了認真的討論。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作了一些指示,提出了有關(guān)要求。毛澤東在發(fā)言時特別強調(diào)道:“我們歷來主張慎重初戰(zhàn),這次閱兵也是初戰(zhàn),開國第一次嘛。告訴同志們,一定要搞好,不許搞壞?!?/p>
聶榮臻和楊成武等在認真聽、認真記、認真領(lǐng)會,最終,這個閱兵方案得以順利通過。
但開國閱兵地點放在哪里,中央領(lǐng)導們?yōu)榱松髦仄鹨?,還是沒有當即定下來。
舉行開國大典這樣一個舉世關(guān)注的重大活動,地點選在何處更為合適呢?這個問題讓開國領(lǐng)袖們頗費腦筋:舉行開國大典,是在全中國、全世界面前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典禮一定要莊嚴、肅穆,地點一定要通視、開闊,要便于展開慶典活動和閱兵,要有國家領(lǐng)導人檢閱的觀禮臺和體現(xiàn)中華民族形象的標志性建筑物。這些條件必須都要滿足,缺少哪一項都會留有缺憾,都不完美。
根據(jù)中央領(lǐng)導對選擇典禮地點所提出的要求,閱兵指揮所的成員們又重點圍繞確定閱兵地點的問題,進行了反復研究,充分論證。
1949年8月的一天,華北軍區(qū)的幾位將領(lǐng)來到周恩來辦公室,將兩套閱兵地點選擇方案向周恩來作了具體匯報。
第一套方案:閱兵地點選在北平市中心的天安門廣場;第二套方案:閱兵地點選在北平市郊的西苑機場。
為了使領(lǐng)導們有一個直觀印象,指揮所的同志還將這兩套方案分別標畫了一張部隊位置及行進路線圖。對于看慣了作戰(zhàn)地圖的周恩來而言,這張示意圖顯得既簡單又復雜。周恩來仔細看過地圖后,緊鎖著眉頭,習慣性地將胳膊肘抱在胸前,在辦公室里邊思索邊踱起步來。兩個方案各有利弊,他也處在了兩難的選擇之中。所以,周恩來也沒有馬上拍板。
軍事指揮決策上有一條重要原則,叫“兩利相衡從其重,兩弊相權(quán)從其輕?!倍x擇閱兵地點的兩個方案比較起來都有其優(yōu)點,也都有其缺點。周恩來思考著、權(quán)衡著:
閱兵地點放在天安門廣場,有利條件是顯而易見的:地處北平市中心,屆時領(lǐng)袖、軍隊和群眾能夠歡聚一堂,開國大典可以搞得轟轟烈烈,特別是天安門城樓就是現(xiàn)成的閱兵臺,不必費太多的力氣,就可以讓全體政協(xié)代表到天安門城樓進行檢閱。并且,天安門周圍街道四通八達,容易集中和疏散。還有一點,天安門是一座古跡,濃縮著中國厚重的歷史文化,可以代表中國的形象。但是,在天安門廣場閱兵,也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參加開國大典的人員眾多,當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斷4個小時之久,當時長安街的空間還不夠?qū)掗煟車慕ㄖm然不高,但比較雜亂,只能橫排通過步兵十二路縱隊、騎兵三路縱隊和裝甲車二路縱隊。
而西苑機場與天安門相比較,其優(yōu)勢在于它有寬闊的機場跑道,沒有阻礙交通的后顧之憂。而且在西苑機場舉行閱兵,已經(jīng)取得過成功的經(jīng)驗,那是1949年3月25日,黨中央、毛主席進入北平時,華北軍區(qū)曾在此組織舉行過由一萬余人觀看的閱兵式和盛大的歡迎儀式。當然,西苑機場同樣也有缺陷,首先是那里沒有檢閱臺,臨時搭建應(yīng)付一些小的場面還可以,而舉行數(shù)十萬人參加的開國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門城樓那樣氣勢雄壯的檢閱臺,所需工程之大、投資錢財之多,在當時是很難辦到的。其次,西苑機場距市區(qū)有很長一段距離,數(shù)十萬群眾要參加開國慶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沒有相當規(guī)模的群眾參加,開國大典應(yīng)有的氣氛就出不來,會影響其在國際國內(nèi)的影響。再次,機場跑道雖大,但畢竟只有一條道路可以進退,對參加閱兵的部隊來說,行動起來很不方便。
具體權(quán)衡兩套方案,論證者明顯傾向于第一方案,但還是沒有拿出結(jié)論性意見。周恩來也是傾向于選在天安門。這座矗立于北平城中央的雄偉壯麗的古代闕樓,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于天”之意。它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毀于兵火后,清順治八年(1651年)予以重建,改稱天安門。它是舊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天安門城樓莊嚴、肅穆,從廣場整體布局上看,大有“橫空出世”的高大、宏偉。從天安門前的廣場上放眼眺望,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熠熠生輝,顯得無與倫比。實際上,明清兩朝,廣場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作為這一主體建筑的陪襯物而建造的,這就是為什么看上去天安門城樓氣勢非凡、雄偉壯闊的奧秘所在。天安門還是明清兩代帝王從事重要活動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動就是“金鳳頒詔”,皇帝登基、冊立皇后等均在天安門舉行頒詔儀式。另外,每逢冬至到天壇祭天,夏至到地壇祭地,以及皇帝出兵親征等隆重典禮,都要從天安門經(jīng)過。古時的天安門就已是舉行國事的重要之地。
天地換新顏。天安門,這座封建時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再是封建皇權(quán)的代表,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將賦予它全新的意義,將使它從此代表全新的形象和尊嚴。經(jīng)過反復思考,周恩來的決心終于在凌晨時分定下。他馬上揮毫蘸墨,慎重地寫下了自己的意見,并立即向毛澤東等領(lǐng)導人報告:
毛主席、總司令、少奇同志閱:
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閉幕后。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時間到時再定。檢閱指揮員由聶(榮臻)擔任,閱兵司令請朱德同志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