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節(jié):第二章 為什么做不好細節(jié)(9)

細節(jié)決定成敗II 作者:汪中求


“傷什么氣?”

“宗氣。人有四氣:元氣、宗氣、營氣、衛(wèi)氣。”

“我一天講六個小時,傷多少氣?”

“ 不能具體說傷多少氣。 ”

“那您能幫我補一些宗氣嗎?”

“人之四氣,不是輪胎中的氣,打進去就可以了。要食補。”

“吃什么可以補宗氣?每一餐吃幾斤幾兩才能補上失去的宗氣?”

“沒有這么問話的!”

老中醫(yī)不悅了,他一片好心給我提示,而我卻這么較真,真是不好意思。這種模糊表述嚴重地影響了我們的行為方式,甚至就連對敵作戰(zhàn)這種嚴肅的事情,清朝軍官也將“傷敵無數(shù)”、“殺敵無算”或“死傷嚴重”,“血流成河”等模糊的數(shù)字用在送給上級的戰(zhàn)報中。胡適還專門寫了一篇《差不多先生傳》的文章批評對事物的那種不認真、不追根究底的態(tài)度。

應(yīng)該說,中國古人對細節(jié)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如“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不矜細行,終累大德”、“要知真放在真微”等,但為什么這些思想在后來的社會發(fā)展中卻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在這方面,我們應(yīng)該學(xué)習(xí)德國人的嚴謹精神和工作作風(fēng)。我曾看到過一個有關(guān)德國人的資料。在德國訪問的一行中國人,向一名德國人問路,問多長時間才能到達他們要去的地方。那名德國人告訴他們怎么走后就沉默不語。得到指點后的中國人便繼續(xù)朝目的地走去。過了一段時間,那名指路的德國人又追趕上來,告訴他們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到達他們要去的地方。這行中國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剛才不說呢?德國人回答說:你們剛才問的是要用多長時間才能到達目的地,而不是問到那里去有多遠。要知道用多長時間才能到達那里,就必須知道你們走路的速度,才能估算出到底需要多長時間。所以,我剛才看了你們走路的速度之后,我就知道你們到達目的地需要多少時間了。這種精確、細致的作風(fēng)令在場的中國人驚嘆,也值得那些習(xí)慣于“馬大哈”的中國人學(xué)習(xí)(我以為,“馬大哈”一詞應(yīng)是馬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三個詞的組合)。一位德國同學(xué)煮蛋,先看說明書,然后一手掐著表,一手測著溫度。有位中國留學(xué)生說:“你放那兒煮嘛,去洗兩件衣服,轉(zhuǎn)過頭來就煮好了?!钡聡瑢W(xué)說:“水燒開后再煮多少分鐘,雞蛋的營養(yǎng)價值最高?”中國同學(xué)一時語塞。當(dāng)然,煮蛋自己吃,不懂煮幾分鐘更營養(yǎng)沒關(guān)系,如果是廚師不了解這些數(shù)據(jù)就不能算專業(yè),也就難以敬業(yè)了。

差不多先生傳

胡適你知道中國有名的人是誰?提起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你一定見過他,一定聽別人談起過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上,因為他是全國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只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于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細密。

他常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時候,他媽叫他去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他媽罵他,他搖搖頭道:“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他在學(xué)堂的時候,先生問他:“直隸省的西邊是哪一?。俊彼f是陜西。先生說:“錯了。是山西,不是陜西?!彼f:“陜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

后來他在一個錢鋪里做伙計,他也會寫,也會算,只是總不精細,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掌柜的生氣了,常常罵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賠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嗎?”

有一天,他為了一件要緊的事,要搭火車到上海去。他從從容容地走到火車站,遲了兩分鐘,火車已開走了。他白瞪著眼,望著遠遠的火車上的煤煙,搖搖頭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還差不多。可是火車公司,未免太認真了。8點30分開,同8點32分開,不是差不多嗎?”他一面說,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總不很明白為什么火車不肯等他兩分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