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鬃人兒”與“毛猴兒”

老俗事 作者:周簡段


北京的“鬃人兒”,是清朝末年興起的一種民間玩具,因其歷時不長,故在記述北京歲時風物的古籍中均無記載。

所謂鬃人兒,是民間玩具藝人根據(jù)京劇和皮影戲創(chuàng)造的一種能夠舞動的戲曲或“花會”人物。其骨架用豬鬃扎成圓錐狀,頭部為彩塑,骨架外面套上五顏六色的古典服裝,手持兵器或團扇等物,并按照戲曲演員“亮相”架勢或“小車會”人物的舞蹈動作制成各種姿勢的塑像,可謂集京劇臉譜和戲劇服裝于一身。

一套鬃人兒數(shù)量的多少,取決于劇中或花會中主要角色的人數(shù)。例如一套《三岔口》的鬃人兒,只有店主劉利華和任堂惠。將這兩個鬃人兒置于銅盤內,以木棍敲銅盤,人物借著豬鬃的彈性,立即揮起兵器,舞動自如,一招一式,攻防分明,逗得圍觀者忍俊不禁,故有“銅盤好戲”之稱。

民國初年在隆福寺、護國寺、白塔寺等廟會上出售的鬃人兒,其服裝系用紙剪成,所繪花紋簡單而粗獷。至第二代傳人王漢卿,改用絹、綢、緞裁制服裝,并對彩繪刻意求工。近期的王氏傳人白大成,對舊工藝作進一步革新,將鬃人兒圓錐體的底部改為雙腳或單腳(另一腳懸空),并根據(jù)力學原理使豬鬃的排列順序和方向富于變化。這種運用新工藝制作出來的鬃人兒,受震后舞動得更加靈巧,已成為國際玩具市場的暢銷貨。

北京的“毛猴兒”,比鬃人兒的資格老得多。這種古樸的民間玩意兒,小巧玲瓏,生動活潑、并給人一種強烈的幽默感。它是用“辛夷”、“蟬蛻”、“木通”這三種藥材做成的人格化的小猴兒。辛夷一名“木筆”,為木蘭科木蘭屬落葉喬木,入藥用其未開之花蕾?!侗静菅芰x》謂“辛夷花未開時,苞上有毛,尖長加筆”。用它作猴兒的軀干,頗為相似。用蟬蛻的“口器”和節(jié)肢兩部分作猴頭與四肢,亦極相像。至于木通,入藥切成薄片后即卷成圓錐狀,用作毛猴兒的草帽或雨傘,都很得當。

這種傳統(tǒng)的北京民間工藝,內容豐富多彩,既表現(xiàn)了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又反映了拜年、祝壽、堂會、娶親、出殯、踏青等風俗與韻事。

毛猴兒論組出售,每組少則兩三個,多則十幾個乃至數(shù)十個,粘在紙板上或置于玻璃罩內,它做工精細而價錢便宜,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把玩而不忍釋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