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冬天,過去在北京很喜歡吃火鍋子?;疱佔?,江南人叫“暖鍋”,實際不如北京的叫法恰當,因為它不單純是“暖”,而的確是生了火的。銅制的火鍋,中間是爐膛火口,四周是容納菜肴的鍋槽,上而是有圓洞的鍋蓋,正好套在“火口”上蓋鍋子。鍋子中裝好菜肴后,把木炭放在爐子上點燃,從“火口”放進去,扇子煽旺炭火,木炭噼噼啪啪地火苗從火口竄出來,鍋子中的菜肴便“滋滋”作響。燒開了,端上桌子,一掀鍋蓋……正像《老殘游記》中寫“一品鍋”一樣,這是“怒發(fā)沖冠的海參”,那是“酒色財氣的鴨子”,大家便可狼吞虎咽地吃起來了。
火鍋是一種非常方便實用的炊具。我不知道最早發(fā)明者是誰?徐凌霄《舊都百話》記道:“鍋子之類甚多,有菊花鍋子,為肉類與菜蔬及花瓣之大雜燴。整桌酒席,在秋冬閑視為要素……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遺風,加以研究進化,而成為特別風味也。”徐氏的話似乎有些道理,總之是在北方寒冷的地方創(chuàng)造出來的東西。南方有暖鍋歷史并不長,光緒時嚴緇在 《憶京都詞》注中說到“火鍋”時,還說“南中無此風味也”??梢娔菚r還只是北京,或者說北方時與吃火鍋。
幾十年前,北京有一種鋪子,叫做“盒子鋪”,實際就相當于江南的鹵味店、廣州的橈臘店。這是賣醬肉、清醬肉、小肚、白肚、薰鸚、肉丸子等熟肉的熟肉鋪。因為把這些切好裝在一些花格食盒里,像“什錦拼盤”樣賣給人家,所以叫“盒子鋪”。這些熟食統(tǒng)名之日“盒子菜”。這種鋪子,秋冬之際,便準備很多只銅火鍋,一一裝好,可以根據(jù)需要,一只、兩只,甚至更多,送到顧客中。送時還帶好“白湯”極為方便。家中偶然來個客人,你去買了,小伙子給你送來,點燃木炭,把火煽旺。鍋子開了,端到桌上,說聲“回見”走了,明天再來收家伙,你好意思不給兩個賞錢嗎?
一般鍋子里裝的是肉九子、龍口細粉、酸白菜墊底;上面鋪白肉,叫“白肉鍋”;鋪白鸚、白肋片、白內(nèi)日“三白鍋子”;清醬肉(也叫“爐肉”)、薰魚、豬腰花等曰“什錦鍋子”;海參、爐肉、雞蛋等曰“三鮮鍋子”。至于“菊花鍋子”,那便是把白菊花瓣加入到“三鮮鍋子”的湯中。那更是清香絕頂,成為飲食肴喂中藝術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