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神掛錢兒、窗戶花兒,這三樣兒是老北京人歡度春節(jié)必不可少的年貨。對于窮人來說,寧可不吃除夕的餃子,也不能不貼門神。
貼門神,是舊時驅(qū)惡避邪的迷信活動。門神由桃符演變而來,兩漢后已逐漸成人們避兇納福的偶像。據(jù)西漢劉安《淮南子》載:相傳東海度朔山有一桃樹、樹下有鬼門,總管萬鬼出入,門邊有神荼、郁壘二神把守,惡鬼若為非作歹,二神即用葦索捆之喂虎,后人遂將二神像畫在桃木板或紙上,置于門扇,因謂門神。
門神歷來有各種不同版幅,北京多沿用唐代傳下來的“白臉兒”、“黑臉兒”的秦叔寶和尉遲敬德二位武將的木刻版畫,大都來自天津附近的楊柳青版畫之鄉(xiāng)。北京老式家庭皆講究供奉福、祿、壽、喜、財諸神像,春節(jié)期間香火不斷,供品滿案。唯有二位門神冷冷清清地站在大街門上,從來不受香火,更不會享受果品、麥點之類的供品,確實成了只講奉獻,不圖索取的“公仆”,與其說是門神,不如說是貪官污吏的照妖鏡。
舊時門神的尺寸分三種:一曰“大門之神”,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供府第和買賣家貼于東門或整間大門上。二曰“街門之神”,高二尺寬一尺,供一般家庭貼于小街門上。三曰“屋門之神”,幅小而精致,所繪除手執(zhí)槊鉞的黑白二神外,另有“麒麟送子”圖案,兩個梳著太子冠并涂脂抹粉的胖娃娃。各乘麒麟駕云而來,象征大吉大利。
貼掛錢兒具有驅(qū)逐窮神的意思。傳說周朝時姜子牙封其妻為“窮神”,怕她坑害窮人,令她“見破即回”,后人為避窮神,將只剪破貼在門上,遂成貼掛錢兒之俗。
北京所貼的掛錢兒,有糙制與細制之別。糙制者,系用普通紅燈花紙雕成,長一尺寬五寸,中雕“吉祥有余”、“四季平安”等吉祥詞句,四周連綴轱轆線兒,下方綴以穗子,貼于門檐、房檐下,或貼之于佛龕或財神洞前面。細制者則用紅毛邊紙雕成,刻工尤精,價亦昂,非殷實家庭莫敢問津。
另月一種滿族家庭特用的白掛錢兒,是用“南連史紙”精雕而成,四周的轱轆線兒圍著一個滿文“靈”字,專供滿族旗人貼在西墻所懸的“祖宗板子”上。此外,為已故父母“守制”的人家所貼掛錢兒為藍色,而廟宇梵宮則貼黃掛錢兒。
與門神、掛錢兒交相輝映的是紅彤彤的窗花兒。早年之北京,玻璃尚未普及,門窗皆用木條插榫兒,糊以潔白的高麗紙,臨近春節(jié)必換新紙并貼窗花兒,以點綴年景。其圖案有簡有繁,簡者不外乎小貓、小狗、小公雞,繁者則“蓮生貴子”、“合和二仙”、“果老騎驢”、“二龍戲珠”、“鳳凰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之類。白紙紅花,色差鮮明,映帶屋宇,喜氣洋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