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素在體內的存在形式
只要人體機能正常,身體就會不斷地產生毒素和代謝垃圾。實際上,產生垃圾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垃圾是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產物,也是用來調節(jié)身體健康平衡的關鍵。
通過身體的各種排泄器官能夠順利排出體外的廢物我們通常叫做“正常垃圾”,不能順利排出的就是非正常的,害處較大的。當然,廢棄物并不是好東西,即使是“正常垃圾”也要越少越好。
不管是“正常垃圾”還是“非正常垃圾”,絕大多數都不能直接排出體外,需要經由各個器官的綜合作用,轉化成各種儲存形式,即在人體的存在形式,分為:自由基、宿便、膽固醇、脂肪、尿酸、乳酸和淤血等。
毒素的分類
實際上,在我們周圍的毒素花樣百出,很難有一個系統(tǒng)的分類,根據我國的中醫(yī)理論,可以有下面的幾種:
食積之毒:中醫(yī)理論認為,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輸送是由脾胃共同完成。如果脾胃的功能失調,食物就不容易被人體組織消化利用。時間久了,食積就會醞釀成毒毒素,進一步損傷脾胃,導致食欲不振、胸悶、噯氣、泛酸、大便不暢、面生痤瘡等不良癥狀。
藥毒:我們有句俗話叫:“對癥下藥”。藥物本身是被用來治病的,但是如果藥物的方法使用不當,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治療效果,反而會變成具有危害性的毒素,比如長期服用某些非處方類的藥物。通常服用非處方類藥是為了緩解像頭痛、打噴嚏或者流鼻涕之類的癥狀,但幾乎所有的非處方藥物都會給肝臟帶來很大的壓力,許多藥物長期使用還會使人上癮,這意味著要維持同樣的功效需要不斷增加用藥的劑量,停藥時甚至會出現脫癮的癥狀,這就是“是藥三分毒”的道理。
濕毒:機體水液代謝發(fā)生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就是水濕,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將之排出體外,可能會形成對人體有害的濕毒。濕毒的危害較大,能阻礙血液流通,而且濕毒性黏滯,一旦引起不良疾病,病情容易反復發(fā)作,不易痊愈。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像小便不暢、腹瀉、痤瘡、濕疹、或身體不明原因的倦怠等癥,都與濕毒有密不可分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