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為投資商掙來了中國首屈一指的票房,張藝謀卻再一次與奧斯卡失之交臂。投資商要是的利潤,張藝謀卻并不甘心。于是,他趁熱打鐵,兩年之后,制造出一部更大規(guī)模的作品--《十面埋伏》。只是,快餐雖然省時味美,卻不宜長吃,商業(yè)大片也是如此,吃多了,難免傷胃傷身。而《十面埋伏》恰好成了這樣一個快餐化的產物,更為糟糕的是,快餐也有等級之分,《十面埋伏》則明顯地屬于那種華而不實型。
《十面埋伏》的創(chuàng)作在《英雄》拍攝的時候就開始了。當時只是想把劇本先寫出來,好的話就和《英雄》一前一后地推出來,不好就算了。由此可見,它的創(chuàng)作過程并不復雜。只不過后來劇本出來后感覺還可以,也就拍了。
《英雄》是大制作,高收益,《十面埋伏》也是。2.5億的投資之后,再現了兩年前的"雙高"現象,即,高票房,高爭議。兩年前的《英雄》花了投資商上億元人民幣,對當時的中國電影來說,絕對是個天文數字,當然高投入才會有高產出,它為投資方掙了2億的票房,在當時也絕對是NO.1的。就《英雄》而言,與其說是電影或者張藝謀的成功,倒不如說是市場運作的成功。到了《十面埋伏》,一個首映禮的花費是2000萬元人民幣。張藝謀是超前的,當其他人開始學習《英雄》走進人民大會堂時,他卻把《十面埋伏》搬進了工人體育館,玩兒起了盛大的"春晚"般明星聚集的首映慶典。除了影片主創(chuàng)人員、張藝謀本人以及章子怡、劉德華、金城武等幾位主演之外,還邀請到了韓紅、童安格、張信哲、阿杜、陳慧琳、女子十二樂坊、樸樹等一干國內最流行最具實力的歌手、音樂人加盟首映禮。那個晚上,愛找話題的媒體和愛湊熱鬧的觀眾一涌而來,都好奇這到底是個怎樣的陣勢,此時,電影已經不再是電影了,更像是一場秀,一場全民參與的Party。
在此插上一句。時至今日,大制作已然成了風尚,但是迄今為止所有"腕"級導演的大制作幾乎都成為了雞肋式的影片,不看后悔,看了更后悔,以至于這些作品紛紛成為了惡搞的對象,一個小網民的視角,甚至比大導演們解讀的還要清晰?;氐健妒媛穹飞稀<热皇切?,就別想堵住看客的嘴。因為大家發(fā)現,不僅首映式做秀,影片本身也花哨得很,像山水秀、服裝秀、明星秀,唯獨不像電影。一直都說,張藝謀喜歡講故事,他自己也說過強項是用"畫面講故事",這句話放在《十面埋伏》里也算貼切。只是,畫面相當好看,故事難免單薄了些。曾經的電影,以故事為骨,畫面為衣,講出來情理交融,或震懾心魄,或感人肺腑。然而,從商業(yè)大片開始,便有了故事為衣、畫面為裙的感覺,衣裙相配,絢麗非凡。至于骨,倒有點像衣裙里面的架子,只起著背后支撐的作用?!队⑿邸啡绱?,《十面埋伏》亦是如此。只不過,前者的故事以"義"為主,講全天下英雄的道義,講一個真正英雄的大義胸懷。即使有爭議,也只是對"英雄"二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畢竟"義"字當先,故事講得也還算清楚;而后者,把故事的主線定在了一個"情"上,愛情的"情",故事本身在結構上并不豐滿,講得也顯凌亂,再加上普通老百姓看來諸多不合理的情節(jié),難免讓人不知所云。以至于許多觀眾走出電影院以后,都感覺自己是被忽悠過來的。
《十面埋伏》中,情節(jié)不合理得有些離譜,有些情節(jié)讓人莫名奇妙,甚至可笑。電影院里頻頻出現笑場的情況。印象最深的鏡頭莫過于華仔背后插刀跟小金同志的打斗,鏡頭從秋天到冬天。一場苦斗,那真是驚天地、泣鬼神,還在地上打滾,可是那刀還沒事地插著,讓大家不得不佩服大英雄頑強的生命力。因為這部影片的定位是"武俠包裝下的愛恨情仇",所以,在演員的選擇上張藝謀放棄了"打"星,片中的盲女和兩個捕頭便落在了章子怡、劉德華、金城武三人的肩上。
《十面埋伏》被罵,罵得很厲害,單就市場反映來說,問題可能并不完全出在張藝謀身上,更多的在于影片后面那個市場推廣團隊。我們可以看看,當時這個團隊在電影之前,一味地對外宣稱,如何"引爆"、如何"大規(guī)模"、如何"打造中國第一",這些絢麗的話語充斥耳目,給所有的觀眾都設置了一個埋伏圈,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但是此時已經不是當年"省優(yōu)部優(yōu)"的年代,我們需要實際的效果。當觀眾們發(fā)現不是那么回事的時候,有些情況是難以挽回的。
《十面埋伏》讓中國大片走進了埋伏圈,讓期望值很高的老百姓也進入了埋伏圈,那么張藝謀呢,似乎他也在反思,于是他決定先從埋伏圈出來,暫時的退步意味著大踏步的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