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九流人物記》之一
魯耀這個人物,在清光緒中葉至民國八年,是汴梁城著名的光棍,獨(dú)霸杠局的杠頭。是時的士大夫階級褒其豪爽豁達(dá),肝膽照人,稱之為名士,尊之為先生;一般騷人墨客,贊其倜儻不羈,滑稽風(fēng)流,譽(yù)之為詼諧家;城市貧民,因其常解義囊,時受賑助,呼之為魯善人;而走江湖的,更以其有求必應(yīng),講江湖義氣,公認(rèn)為眾望所歸的把子,三百六十行的“點(diǎn)穴師”。因之聲震中州,譽(yù)滿梁苑。迄今汴市八十歲以上的耆者,對其一生之所為,仍津津樂道。
以上《汴梁瑣記》中的一段頌贊文字,說的就是我魯公。照今人交往之規(guī)矩,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魯名耀字明遠(yuǎn),祖籍山東,遷居大梁,生于公元一八五六年,卒于公元一九一九年,享年六十三歲。自幼家貧,父母早亡,無力供讀,僅上二年私塾。一百三十多年以后,我回憶起來,還依稀記得,其時學(xué)習(xí)算不得努力,但寫字背文誦詩都還算得伶俐,這也為日后飛騰墊了基礎(chǔ)。說飛騰,不僅詞不確切,意也過了。然無論如何,一世活得還算精神,樂哉悠哉,灑灑脫脫,現(xiàn)今的世人,是萬萬不能和我并論的。可惜死得過早,成了一種后悔。不過話又說回來,死也就死了。有一段年月,你們千萬世人,都如學(xué)生跟著先生誦書一般,齊聲高呼:“人總是要死的,只要死得其所……”我們那邊的人聽了,覺得這話在理。我想我死了,也算得了其所?;钪?,死了也自然精神。向你們招呼一聲,這是因果。
客官,以下便是正文。
清光緒中葉,仲春時節(jié)有一日,風(fēng)和日麗,東京城里的國槐,其時候葉都墨綠,枝條被旺盛的汁液鼓脹著,鞭子般揚(yáng)在空中,大葉井然有序地疊在枝條上,把大街小巷裹在濃蔭里。城中心的鼓樓廣場南,大相國寺東門大街,就是現(xiàn)如今人們到京必游的馬道街,在樹蔭下伸展著,來往行人閑散商客如雨天螞蟻搬家在街面擁涌。腳步聲、喚賣聲、尋人聲、吵鬧聲,匯成一條濁水大河,翻翻滾滾。酒樓、飯店、香藥鋪、茶肆、戲園,像礁石般穩(wěn)在那河水中,把千萬種聲音撞得嘩嘩稀碎。這個時候,正是午飯的當(dāng)兒,從鼓樓西北角的“京古齋”下走過來一個人,穿件薄布長袍,油污把本色蓋了,一身都是亮膩膩的臟,像是剃頭匠的洗刀布,誰見了都覺惡心。他相貌極是平常,長脖子尖嘴,眼又小又圓,走路有些微趔趄。肩上背一個臟污叉褡,內(nèi)里鼓鼓突突。他來到鼓樓廣場四下打量一陣子,從叉褡里取出一副香骨板。這香骨板是兩條牛的大腿骨,干了,呈出黃白色,上扁下圓,如半個扇面,下端的自然手柄末梢上,系了多色的紅綠綢條,上端中心骨的兩側(cè)旁,打了兩個不透眼,各系一對銅鈴,飾著五彩絲穗。他略一定神,兩手就各執(zhí)一塊香骨板,在空中嘩嘩一搖,把周圍的人先警醒一下,然后兩板相敲,鈴鐺伴奏,高聲唱起來:
平生頭次到東京,一步三迷難出城。
東瞅瞅,西看看,眼前一片雜貨店。
雜貨店,雜貨行,走過蘇州漂過洋。
海參海帶出海外,陳州出的黃花菜。
黃花菜,不用刀,做時不離花胡椒。
小小胡椒圓又圓,漂洋過海到河南。
花椒小小麻又麻,出在東北山旮旯。
不是香料賣的貴,一道關(guān)口一道稅。
說真羅,唱真羅,掌柜報稅我見過。
長的香,短的炮,初一十五它先到。
大火鞭,小火鞭,逢年過節(jié)它占先。
黑糖香,白糖甜,誰要買糖來找咱。
東街大嫂有了喜,來買咱的江南米……
這人唱的是“蓮花落”。蓮花落需有竹板伴奏,就像那段年月時,學(xué)生們打著竹板唱“竹板一打嘩嘩響,有段佳話我來講,俺村有個王大娘,憶苦思甜淚汪汪……”那樣唱,離開竹板是不能出口的??蛇@人,不僅不用竹板唱,且香骨板還敲得那么有節(jié)奏,銅鈴也響得那么有致,這就把人驚了。接下去,又聽他唱出那么一排子馬道街的雜貨曲。于是,街頭上立馬圍起了人群,像看名旦演戲般把他圍起來。半是熱鬧,半是驚疑,人們都站著不動,靜靜聽著,只幾個矮子在人的胳膊彎下朝里猛擠。短短一曲蓮花落,唱盡了馬道街雜貨經(jīng)營、花色品種、產(chǎn)地來源,著實(shí)讓東京客商大開眼界。當(dāng)他唱到“生意好,生意旺,光賣現(xiàn)錢不賒賬”時,從人群里擠進(jìn)去一位先生,眉開眼笑,不言聲,拿出幾個制錢塞進(jìn)他的叉褡,轉(zhuǎn)身便出了人群。
這先生是馬道街專門經(jīng)營佐料的“興隆香料店”的掌柜。那唱蓮花落的松松肩上叉褡,瞅著掌柜后身,轉(zhuǎn)口就唱道:
生意好,樣樣全,掌柜不在乎幾個錢。
賞了錢,我道謝,再到下邊把盤纏借。
唱罷,他以慣常的“緊三下,慢三下,不緊不慢又七下”,連擊十三而告終。最后一下?lián)暨^時,立即兩板相合,以手捫之,余音未發(fā),戛然而止,然后朝著四方三鞠躬,共計十二禮,又收了幾個制錢,走出人群,就正式進(jìn)了馬道街。
這馬道街本是東京的繁華去處,商業(yè)中心。原名叫寺東門大街,因為坐落在大相國寺的東門前,這么叫了數(shù)百年。可到了明代中葉萬歷年間,坐鎮(zhèn)東京的周王六世康王勤熄,篤信佛教,又酷愛騎馬,時常駕臨大相國寺拜佛聽經(jīng)課,他和他的隨從就把坐騎拴在這條街上。日月久了,為了方便,就在街南建下馬房一座,有專人為其照料馬匹,寺東門大街也遂被他改名為馬道街。到了明末時期,黃河一次泛濫,馬道街也隨之蕩然無存,留下的只是空空的一片闊野水洼。水息后,大相國寺西面的鐵佛寺以東,遷徙來了二百多戶人家,多半是陜甘的回族難民,他們中間有一批伊斯蘭教馬販子,在此做起販馬生意。馬道街成了試馬場。到光緒十五年前后,有位南方富商,姓王,在鐵佛寺南開了個百貨鋪?zhàn)?。字號為“洋貨大商店”。隨后,馬道街兩側(cè)就多了許多店鋪。到清光緒中葉,這兒已經(jīng)是店鋪林立,商人熙攘的好去處。窄窄一條街上,店鋪門前的鍍金字號牌,長的,短的,寬的,窄的,豎的,橫的,一街兩行,滿滿懸掛,極為醒目照人。這些字號,異常講究,文章大都做在“吉利”二字上。如福、祥、乾、盛、仁、利、泰、益、豐、昌等,最有名的是老字號中興樓、乾坤堂、馬豫興、元隆、老寶泰、義豐厚。
此時,那唱蓮花落的,進(jìn)入馬道街,兩只小眼朝上吊著,盯著那些字號牌,癡怔一會兒,又打起香骨板,哼出一首油滑律詩來:
順裕興隆瑞永昌,
元亨萬利復(fù)豐祥,
泰和茂盛同乾德,
謙吉公仁協(xié)鼎光,
聚益中通全信義,
久恒大美慶安康,
新春正合生成廣,
潤發(fā)洪源厚福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