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后來說:
我常說明朝的永樂皇帝的兇殘,遠在張獻忠之上,是受了宋端儀的《立齋閑錄》的影響的。那時我還是滿洲治下的一個拖著辮子的十四五歲的少年,但已經(jīng)看過記載張獻忠怎樣屠殺蜀人的《蜀碧》,痛恨著這“流賊”的兇殘。后來有偶然在破書堆里發(fā)見了一本不全的《立齋閑錄》,還是明抄本,我就在那書上看見了永樂的上諭,于是我的憎恨就移到永樂身上去了。
雜覽使人知識廣博,觸類旁通。周作人說他們兄弟的學問是所謂“雜學”,當然是謙虛的說法。實際上這樣讀書對于培養(yǎng)通達的見識、寬容的胸懷很有益處。周作人后來甚至還寫了篇幅很長的相當于學術(shù)自傳的《我的雜學》一文,可見他并不覺得雜覽不好。
魯迅大量讀野史雜記,既有助于培養(yǎng)全面、正確的歷史觀,也為他日后的寫作準備了素材,例如,《故事新編》中的《鑄劍》一篇,就取材于幼年時讀過的書。
望子成龍
東關(guān)是當時紹興最大的集鎮(zhèn),每年農(nóng)歷四月十五要舉行五猖會。那是全縣最盛大的節(jié)日。這一天,人們喜氣洋洋,舉著紅、綠、黃等各色的旗幡,抬著黑、白、黃、青、赤五路財神爺?shù)南?,在大道上游行,隊伍浩浩蕩蕩,接續(xù)好幾里,隊伍里有人耍獅子,有人舞盤龍,有人踩高蹺,有人扛臺閣,自然還有很多人敲鑼打鼓。還有的人肩了荷花銃,一路上朝天“轟轟”地放。這就是迎神賽會,是農(nóng)民們難得的快樂時光。
它的歷史已很久遠了。也是浙東人的明朝人張岱在他那有名的小品文集《陶庵夢憶》里就記載過紹興這類賽會的盛況,該書第七卷“及時雨”中說當時人們扮《水滸傳》人物道:
于是分頭四出,尋黑矮漢,尋梢長大漢,尋頭陀(游方僧),尋胖大和尚,尋茁壯婦人,尋姣長婦人,尋青面,尋歪頭,尋赤須,尋美髯,尋黑大漢,尋赤臉長須。大索城中;無,則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鄰府州縣。用重價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漢,個個呵活,臻臻至至,人馬稱而行。
那時是怎樣的熱鬧而且有趣啊??上КF(xiàn)在這場面很淡薄了。即便是祈雨,辦法也已很簡單,不過是十多個人盤起一條龍,再找些村童們扮些海鬼之類。其他類的迎神賽會呢,因為新臺門所在的一條街較為偏僻,等到賽會的行列經(jīng)過時,一般是在下午,隊伍變得稀稀落落,大家往往伸著脖子等了多半天,最后只見十幾個人抬著一個金臉或藍臉紅臉的神像匆匆地跑過去,算是完了,兄弟們每次都很失望。
而東關(guān)的迎神賽會就不同。不但能看會,而且那里還有兩座特別的廟,其中一座叫梅姑廟,里面有梅姑的像。這個故事記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里,說原來有個姓馬的女子,沒有出嫁未婚夫就死了,她矢志不嫁,三年后郁郁而終。族中人為表彰她,為她立了祠,稱她為梅姑。后來一個姓金的去趕考,在廟里停留一會兒,想入非非。到夜里,他就夢見一個女子來請他去赴約。他進祠,與梅姑成其好事,分手的時候梅姑又表示愿意跟他有百年之好,金生答應(yīng)了。這一夜,族中人做了一個夢,夢見梅姑對他們說,那位金生,已經(jīng)是她的丈夫了,讓他們趕緊給他塑一個像。大家都覺得奇怪,商議一番,族長認為如果照辦,會玷污了梅姑的名聲,決定不塑。但立刻族長全家人都病倒了,不得已,只好在梅姑像側(cè)立一個男子的像。像立成的時候,金生回家告訴他的妻子說:“梅姑來接我,我得去了!”遂無病而終。他的妻子痛恨至極,跑到廟里,指著梅姑像大罵,又跳到像座上批她好幾個巴掌。從此這里馬姓的人稱金生的像為金姑夫。這也是對所謂守節(jié)這種壓抑人性的規(guī)矩的一種諷刺和反叛吧?,F(xiàn)在人們看到的一對男女像是眉開眼笑的,看來老百姓沒有譴責他們的意思。
另一個廟是五猖廟。據(jù)說供的是“五通神”,那是五個兄弟。奇怪的是,廟里除了五個男人的像外,在他們的后面還列坐著五位太太,他們當然需要有太太了,鄉(xiāng)下人想得很周到,絕不會讓神鬼們寂寞,總按照人間的習慣給他們配對。梅姑之有金生,恐怕也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