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之萬復出
閻敬銘入朝擔任戶部尚書之前,張之洞又得到了另外一個好消息:隱居南皮老家長達11年之久的族兄張之萬,也被朝廷邀請出山,擔任兵部尚書!
張之萬已是71歲的古稀老人了,他能夠再度出山執(zhí)掌朝廷兵權(quán),說明慈禧對他恩重如山,深度倚重。但玉成此事的人,卻是醇親王奕譞。張之萬一直都是醇親王最親近的屬僚。張之萬從咸豐九年(1859年)起教授醇親王的八弟鐘郡王奕詥(hé)和九弟孚郡王奕譓(huì)讀書,醇親王和他的八弟、九弟系一母所生,因為這層關(guān)系,他和張之萬走得很近,也時常請教狀元出身的張之萬,張之萬也成了醇親王的半個老師。
20年來,兩人亦師亦友,關(guān)系非常親密。后來,張之萬雖然隱退在家,但兩人之間的聯(lián)系卻從未間斷。張之萬能夠在隱退11年之后再度出山,這事肯定大有文章,這事肯定和醇親王有關(guān)。關(guān)于這事的真相,兩年之后我們再來揭曉。
這些年,張之萬沒少在書信中向張之洞傳授他的做官處事之道。他的做官處事之道,在很多方面和閻敬銘不謀而合。張之洞打心底感激張之萬和閻敬銘,他更為自己有了這兩位朝廷靠山感到慶幸!
● 組建幕僚
閻敬銘和張之萬的復出,讓張之洞更加看重官場上的人際關(guān)系和勢力范圍。在兩位前輩的點撥下,他決定在治理山西之前,組建自己的幕府,招攬自己的幕僚。因為干大事情,不能憑借一己之力,而要依靠群策群力。
所謂的幕僚其實就是幕僚中的智囊團,張之洞初到山西,各項工作都要全面開展,可山西的人才非常缺乏,像馬丕瑤那樣的人才更是難找,這從張之洞寫給好友張佩綸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出:“晉省事可辦者頗多,唯同志無人……”
既然缺乏人才,那就得廣泛發(fā)掘、招攬人才。招攬了馬丕瑤等人后,張之洞還覺得幕府人才匱乏,于是邀請在四川學政任上收留的得意門生楊銳入府執(zhí)掌文書奏章。
隨后,他又招來了李秉衡、高崇基、楊深秀、錢榮增、杜崧年、張彪、王軒、楊篤、張鐵山等四五十位人才,他們都是精明強干、飽學才識的幕僚。這些人有的擔任他的辦公室主任,有的擔任他的秘書和文案,有的擔任學院院長,有的則擔任后勤部部長。他們各司其職,共同輔佐張之洞。
至此,張之洞的幕府基本建立起來了,他的幕僚團隊也壯大起來了。后來,隨著他官職的不斷升遷,他的幕府規(guī)模和幕僚團隊越來越大。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他的幕僚最多時達到400余人,先后有630余人成為其幕僚,其中包括230多位洋人,其幕府規(guī)模在晚清首屈一指。
● 訪求人才
組建幕府,招攬幕僚雖是每個封疆大吏都會做的事,但比及慈禧“留心為國訪求人才”的那句囑托,卻是局部利益高于國家利益的自私行為。張之洞擔心他的做法會引起慈禧的猜忌和不滿,于是后發(fā)制人,一口氣為朝廷舉薦了59人,作為給慈禧的答卷。
這59個人不是他為了應付差事胡亂拼湊起來的,而是經(jīng)過多方考察擬定的。不僅如此,他對這些人的個性特點、特長和今后的發(fā)展方向,都做了詳盡的歸納和建議。
三月的一天,當這道名為《臚舉賢才折》遞到朝廷時,慈禧和所有的朝臣都震驚了!
古往今來,沒有誰這么大手筆地舉薦人才,張之洞的這個大手筆,也破了中國古代臣子單次舉薦人才的紀錄。
在張之洞舉薦的這59人中,有14人是朝臣,29人是疆臣,6人是旗人,10人是武官,遍及全國各省。在這些人中,有他平生素不相識的有識之士,也有和他交好的張佩綸、陳寶琛、吳大澂等人??梢哉f,他是舉賢不唯親,也不避親。
在舉薦人才方面,張之洞不像曾國藩、李鴻章那樣注重老鄉(xiāng)和派系。曾國藩多重用湖南人或湘軍將領(lǐng),李鴻章則更加維系安徽人和淮軍將領(lǐng),而張之洞的眼界和胸襟則在他們之上,他一生的為官立身之道就是“無湘無淮,無臺無閣”,他重用或舉薦人才,不分派系,不分畛域,唯才是舉,力求志同道合。
慈禧對張之洞的這份答卷非常滿意,她基本上依張之洞所奏,任用了這批人才。從此,這批人才從四面八方走上了理想的工作崗位,也走進了張之洞織就的關(guān)系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