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琛寫了上述的奏折和附片后,還派人送給張之洞看。張之洞看后覺得他的奏折尚可,但附片過于激進,容易惹惱慈禧,于是在紙條上回復:“附子一片,請勿入藥?!?/p>
張之洞的意思是提醒他,附片不要隨奏折上疏。陳寶琛看到張之洞的回復后,猶豫了一個晚上。最后,他覺得張之洞的提醒有理,于是決定放棄上附片的念頭,可張佩綸看后卻鼓勵他說:“哥們兒,你的附片寫得太給力了,太精辟了,不用可惜啊(精義不用可惜)!”
最終,在張佩綸的鼓動下,陳寶琛改變了主意,將那奏折和附片一并上疏慈禧。
結(jié)果,他無可救藥地錯了。后半輩子,他為他的這個錯,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
慈禧看了陳寶琛的奏折和附片后,心里很不爽,她向來獨斷專橫,最恨別人指責她,如今陳寶琛把她指責得體無完膚,顏面掃地,她肯定會找機會整治陳寶琛。陳寶琛的這道奏折,真的為他埋下了禍根。后來的事實證明,他確實被慈禧整了。
四年之后,陳寶琛因舉薦唐炯、徐延旭統(tǒng)辦軍務失當,被慈禧連降九級,從此閑居在家長達25年!直到慈禧去世之后,他才出山擔任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也就是說,出于報復,慈禧把他連降九級還不解氣,又把他封殺了25年!
就因為沒聽張之洞的話,陳寶琛竟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價,他真是得不償失!
● 讀懂慈禧,委婉一碰
張之洞則不然。他考慮到了上疏的風險,但通過這么長時間的接觸,他對慈禧的稟性和當前案情有了深入的了解:她是一個死要面子的女人,絕不能有半點指責她的意思,必須在奏折中給她留足面子,否則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她當前最痛恨的人是護軍,如果還在奏折中替護軍辯護,必然會惹惱她,這樣非但救不了護軍,還會引火燒身。她最寵愛的人是太監(jiān),如果在奏折中提出懲治太監(jiān)的意見,也會引起她的不悅,事情也不會好辦……
關于這些問題,張之洞在寫奏折之前,就同陳寶琛交流過,可陳寶琛沒把他的話當回事,結(jié)果撞了墻,最后頭破血流。可既不能指責慈禧,又不能提出懲治太監(jiān)的意見,更不能為護軍辯護,那這道奏折該怎么寫呢?
別著急,張之洞自有他的辦法。經(jīng)過一番思索,他決定另辟蹊徑:先以明朝太監(jiān)禍國亂政為引子,提醒慈禧注意防范太監(jiān),重申祖宗家法,杜絕太監(jiān)膨脹亂政;再以近日百姓劉振生隨太監(jiān)混入皇宮禁地亂竄一案為佐證,敦促慈禧認識到管束太監(jiān)的重要性。這是一個絕妙的想法,請看他的奏折:
“近日護軍玉林等人毆太監(jiān)一案,以及劉振生混入皇宮禁地一案,均由太監(jiān)引起。太監(jiān)驕橫,為禍最烈,我朝先帝們對其驕橫者懲處甚嚴。就玉林等人毆太監(jiān)案而言,是玉林藐視、抗拒太后旨意而獲罪的,并非因太監(jiān)被毆而獲罪。劉振生案發(fā)后,太后既嚴處了護軍,也懲治了太監(jiān),并非只對護軍嚴厲,而偏袒太監(jiān)……”
“但這兩次諭旨,均無懲辦太監(jiān)的話。這樣,太后、皇上裁抑太監(jiān)之心,臣雖然明白,可太監(jiān)未必明白,護軍未必明白,天下臣民未必明白。若太監(jiān)不明白太后、皇上之心,恐怕他們會拿午門案作為借口,恫嚇朝臣,為非作歹;護軍如果不明白太后、皇上之心,臣擔心他們會拿午門案作為借口,忘乎職責,要是這樣,誰來保衛(wèi)皇宮和太后、皇上的安全呢?”
“嘉慶十八年(1813年)天主教教主林清率領200名教徒勾結(jié)宮廷太監(jiān)發(fā)動起義,實因太監(jiān)為內(nèi)應而起,今年秋天內(nèi)務府工匠發(fā)現(xiàn)長春宮的屋頂天棚上有大包火藥和爆炸引信,也因太監(jiān)失職而起。鑒于此,敬請?zhí)蠼抵?,嚴令?nèi)務府大臣嚴厲管束太監(jiān),令其嚴守規(guī)矩,如有違反,應加重懲處,防止其成為孤鼠之輩的借口(城孤社鼠,惡其托也)。”
● 回天有力,轟動朝野
縱觀張之洞的這道奏折,精妙委婉,面面俱到。既給足了慈禧的面子,沒有觸犯她的任何威嚴,也沒有一句替護軍辯護的話,而是提醒慈禧依祖宗家法,嚴管太監(jiān)。
同陳寶琛截然相反,慈禧看了張之洞的這道奏折后,心里非常舒坦,她被張之洞的良苦用心深深打動了,她禁不住感慨:張,其實大家都明白,我是出于泄私憤,才故意偏袒太監(jiān),嚴懲護軍。這是我的過失,應該糾正。陳寶琛對我的指責,一點兒都沒錯,可我就是很反感,至于為什么,我想你是知道的。你給足了我的面子,我不能不給你面子。本來我已意識到自己錯了,現(xiàn)在經(jīng)你這么一勸導,我會馬上改錯的,請放心。同時,我也會依你所奏,嚴懲和嚴管太監(jiān)的,也請放心。
果然,看了張之洞的奏折后,慈禧對護軍玉林等人作出了改判:玉林杖一百,流放兩千里;祥福杖一百;忠和杖一百,監(jiān)禁兩年;岳林免交部議處。
改判了護軍玉林等人后,慈禧還嚴懲了太監(jiān):李三順責30大板;首領太監(jiān)劉玉祥罰俸六個月;同時令內(nèi)務府大臣恪守規(guī)制,嚴管太監(jiān)!
至此,轟動朝野的“庚辰午門案”在張之洞的妙筆帷幄下,起死回生,重見天日。最解氣的是,他還借慈禧之手懲治了那些一向驕橫囂張的太監(jiān),替護軍和廣大臣民出了一口惡氣,就連恭親王也贊嘆“這才是真奏折”!
張之洞的這種正義之舉,被時人譽為“諍言回天”,這對于一個言官來說,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榮譽,他的聲名再次大振了一把。當然,這里也有陳寶琛的功勞。他當然有功,可是他做事的方法卻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