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迎接幸福
每個人都是血肉之軀。人與人沒有多少區(qū)別。但是,這種成分組合之后卻使一種神秘的東西更加凸顯,那就是每個人都有一種心靈狀態(tài)。因為這種狀態(tài)的存在、你看到了人們各自臉上的不同反映,不同處事方式以及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這種心靈的狀態(tài)就是心態(tài)。
著名作家雨果說:世界上最浩瀚的是大海,比大海更浩瀚的是藍天,比藍天更浩瀚的是人的心靈。今天,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已經使人類登上了月球,在對外部世界的探索中,我們已經走了很遠很遠,但遺憾的是,我們對內在心靈世界的探索,步子卻邁得很慢很慢。通過解剖學家的手,你可以看到每個身體器官,知道它們各自的作用,但解剖學家的手卻永遠都解剖不了人的心靈,以及這個心靈存在著的巨人力量和包含的豐富心態(tài)。
我們每個人都有顆心靈,每顆心靈的深處都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智慧和能量。
這種智慧和能量將會給你帶來一切:它能給你帶來靈感,讓你有新的發(fā)明、新的發(fā)現(xiàn)或者寫出新的文章和劇本;它還會告訴你關r于占的神奇本質,向你展示生命的真正價值,指引你走卜通向美好生活的道路;心靈還能幫助你找到理想的伴侶、恰當?shù)氖聵I(yè)伙伴或同事;它甚至能在你身處危機時,為你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
因此,人一旦學會了開發(fā)心靈的智慧和能量,并釋放出它的威力,那么,他(她)就會在生活中擁有更多的財富、健康、幸福和快樂。但是,為什么有許多人都沒有學會開發(fā)自己心靈的智慧和能量呢?那是因為他們還沒有看清自己心靈的兩面性,并適當掌握和運用兩面性,這個兩面性就是積極心態(tài)的一面和消極心態(tài)的一面。
心態(tài)能充分調動出心靈的巨大能量和智慧,使你的事業(yè)、身體和婚姻等都達到一種完美的境界;相反,消極心態(tài)則阻礙了心靈能量和智慧的發(fā)揮,它會讓你像雙目失明的盲人一樣,四處亂撞,會讓你的人生變得黯淡無光。然而,我們每一個人的實際心態(tài)并不能簡單地劃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兩種,而往往是積極心態(tài)中有消極的成分,而消極心態(tài)中又有積極的成分。積極心態(tài)與消極心態(tài)幾乎是一對孿生兄弟,密不可分,而我們所要做的,只不過是要掌握好彼此的分寸、控制好它們各自的比重。
人的積極心態(tài)是心態(tài)的+極,它可以用陽來表示;而消極心態(tài)是心態(tài)的另一極它可以用陰來表示。心態(tài)的這兩極相互激蕩,消極心態(tài)中有積極心態(tài),積極心態(tài)中有消極心態(tài),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它們相輔相成,從而形成了心態(tài)的特征。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只擁有其中的一種心態(tài),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同時擁有這兩種心態(tài),只不過其中所占比重不同而已。
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們總是在不停地轉變。一個人只有積極心態(tài)就會陽氣太盛,變得不可控制,就容易冒進,就容易遭受挫折;卟人只有消極心態(tài)就會陰氣太重,變得極端消沉。自信往前走一步,就變成了狂妄、固執(zhí),往后退一步,就變成了自卑;冷靜往前走一步,就變成了急躁,往后退一步,就變成了冷漠;緊張恰到好處時,能讓我們集中注意力,如果稍微向前走一步,就變成了恐懼,稍微往后退一步,就變成了麻木不仁;勇氣是一種積極的心憊,但向前走一步,就變成了飛揚跋扈,向后退一步就變成了膽怯……因此,心態(tài)最為重要的,是要達到兩極的和諧。
平衡的心態(tài)才是最理想的心態(tài),它的特征就是平和、平淡、平心靜氣、氣定神閑。這種心態(tài)里沒有浮躁、也沒有憂郁;沒有興奮、也沒有悲觀;沒有狂妄、也沒有自卑,一切都恰到好處。它就像太極圖一樣,渾融一體。
人一旦擁有了這樣的心態(tài),他就能打開心靈寶藏的大門,心靈的巨大潛能就會被釋放出來;他就能靜如止水、動如奔洪,既能夠去應對人生的一切艱難險阻,也能夠去承受人生的一切成功。
七、遺忘讓你更幸福
上天賜給我們很多寶貴的禮物,其中之一即是“遺忘”。通常我們過度強調“記憶”的好處,往往忽略“遺忘”的功能與必要性。生活中,許多事需要你記憶,同樣也有許多事卻需要你遺忘。
比如,你失戀了,總不能一直溺陷在憂郁與消沉的情境里,必須盡快遺忘;股票失利,損失丁不少金錢,心情苦悶提不起精神,你也只有嘗試著遺忘;期待已久的職位升遷,人事令發(fā)布后竟然沒有你,情緒之低可想而知,解決之道別無他法——只有勉強自己遺忘。
是對遺忘的一種抗拒。換言之,人們習慣于淡忘生命中美好的一切,但對于痛苦的記憶,卻總是銘記在心。就如你吃過了糖會很快忘記甜,吃過了黃連卻口有余苦。
一般人很少靜下心來檢查自己“已有的”或“曾經擁有的”,都總是看到或想到自己“失去的”或“沒有的”,這樣你就永遠也難以遺忘。
的確,這一代的人,好像個個都太精明了。無論是待人或處事,很少檢討自己的缺點,總是記得“對方的不是”以及“自己的欲求”。其實到頭來,還是很少能如愿——因為,每個人的心態(tài)正好是彼此相克的。
反之,如果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夠試圖將對方的不是,及自己的欲求盡量遺忘,多多檢討自己并改善自己,那么,彼此之間將會產生良性的互補作用,這也才是每個人所樂見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一位女士給了一個朋友三條緞帶,希望他能送給別人。這位朋友送了一條給他不茍言笑、事事挑剔的上司,他覺得由于他的嚴厲使他多學到許多東西,另外他還多給了一條緞帶,希望他的上司能拿去送給另外一個影響他生命的人。
他的上司非常驚訝,因為所有的員工一向對他是敬而遠之。他知道自己的人緣很差,沒想到還有人會感念他嚴苛的態(tài)度,把它當作是正面的影響,而向他致謝,這使他的心頓時柔軟起來,這個上司一個下午都若有所思地坐在辦公室里,而后他提早下班回家,把那條緞帶給了他正值青少年期的兒子。他們父子關系一向不好,平時他忙菪公務,不太顧家,對兒子也只有責備,很少贊賞。那天他懷著一顆歉疚的心,把緞帶給了兒子,同時為自己一向的態(tài)度道歉,他告訴兒子,其實他的存在帶給他這個父親無限的喜悅與驕傲,盡管他從未稱贊過他,也少有時間與他相處,但他是十分愛他的,也以他為榮。
當他說完了這些話,兒子竟然號啕大哭。他對父親說:他以為父親一點也不在乎他,他覺得人生一點價值都沒有,他不喜歡自己,恨自己不能討父親的歡心,正準備以自殺來結束痛苦的一生,沒想到父親的一番言語,打開丁心結,也救了他一條性命。這位父親嚇得出了一身冷汗,自己差點失去了獨生的兒子而不白知。從此他改變了自己的態(tài)度,調整了生活的重心,也重建了親子關系,加強了兒子對自己的信心。就這樣,整個家庭因為一條小小的緞帶而徹底改觀。送人以緞帶,證明你已遺忘了相處中所受的那些委屈和責難,憶起別人給你的快樂和益處。而受你緞帶者卻更能被你感動,看到你的心靈之美、愛你,助你。學會遺忘,拾起那根緞帶送給讓你受傷的那個人,他將同報你一片燦爛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