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論江右王門的學脈流衍(5)

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 作者:蔡仁厚


2聶雙江與羅念庵——私淑而滋生疑誤

江右王門中的親炙弟子,皆守護師說而無逾越。既然以陽明先師為準,當然就顯不出各自的特色。而聶、羅二人則以私淑之故,對陽明之思路并非十分熟悉,于是在隔閡之中各抒己見,反而突顯出特別的論調。

聶豹,字文蔚,號雙江(1487—1563,77歲),江西永豐人。陽明在越,雙江以御史按閩,過杭州時,特渡錢塘訪見陽明而大悅。數年后,陽明征思田,雙江致書問勿忘勿助之功。陽明答書,編入《傳習錄》卷中《傳習錄》卷中《答聶文蔚書》有二。其一為陽明55歲作于越中,其二為57歲10月作于廣西軍旅之中,實乃陽明最后絕筆之重要文字。(次月,陽明卒于班師歸途。)陽明卒時,雙江官蘇州,聞訃,乃設位,北面再拜,始稱門生,以錢緒山為證。據《明儒學案》(卷十七)本傳,雙江之學,獄中閑久靜極!忽見此心真體,光明瑩徹,萬物皆備,乃喜曰:“此未發(fā)之中也。守是不失,天下之理皆從此出矣。乃出與來學立靜坐之法,使之歸寂以通感,執(zhí)體以應用云云?!?/p>

羅洪先,字達夫,號念庵(1504—1964,61歲),江西吉水人。26歲舉進士第一(狀元),其岳父喜曰,幸吾婿建此大事。念庵曰:丈夫事業(yè),更有許大在。此等三年第一人,奚足為大事!據《明儒學案》(卷十八)本傳,念庵14歲時,聞陽明在贛州講學,心即向慕,欲往從游,父母以其年幼,不允。及《傳習錄》出,讀之至忘寢食。然念庵終身無緣親見陽明,陽明卒后,門人錢緒山纂述年譜,約請念庵校訂,年譜既定,念庵自稱后學,經錢緒山之力勸,方于年譜中稱門人。念庵嘗居石蓮洞,默坐半榻間,不出戶者三年。靜坐之外,經年出游,求問師友,不擇方內方外。學案本傳謂念庵之學“始致力于踐履,中歸攝于寂靜,晚徹悟于仁體”。這三句話嫌太籠統(tǒng)。于此,當就他在王門弟子群起非難雙江歸寂之說時,唯念庵大加贊賞。這一點,才是聶、羅二人思路殊特之所在。

雙江與念庵的主要論點,是以“已發(fā)”、“未發(fā)”的方式去想良知,把良知亦分成已發(fā)未發(fā)。他們以為,知善知惡的良知,或獨知的良知,乃是“已發(fā)的良知”,尚不足恃,必須通過致虛守寂的工夫,歸到那“未發(fā)的寂體”,方是真良知。這是以未發(fā)寂體之良知,來主宰已發(fā)之良知;而所謂致知,即是“致虛守寂”以致那寂體的良知以為主宰。此一想法,幾乎完全不合王學的思路。依陽明,獨知是良知,知善知惡是良知,良知隨時有表現,即就其表現當下肯認而致之。因此,眼前呈現之良知(見在良知),在本質上與良知自體無二無別。而“致良知”之致,乃是前進地把良知推致于事事物物,以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皆得其正。而雙江念庵則以為歸寂致虛才算真良知,如此,則其致知之致,乃是后返而不是向前推致。此亦與陽明不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