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王陽明的知行思想(9)

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 作者:蔡仁厚


不過,我們仍然認為“新儒美學”這個命題具時代的意義。何以言之?因為近百年來,中國文化衰微了,儒家之教散塌了,中國人的文化教養(yǎng)已大大地不如往昔了。我們從日常生活的言行舉止、儀節(jié)禮貌,以及生活環(huán)境的整潔,守法守分的生活態(tài)度,就可以看出現(xiàn)代中國人的表現(xiàn),已經不足以和日本人韓國人相比了。記得12年前,我在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作訪問研究,某日,看到一間大百貨公司陳列的瓷器,無論造型、圖案、色調,中國貨都比不過日本貨;瓷器乃是中國的招牌,竟然也被人家比下去了。那時節(jié),我這個“江西人”按,江西景德鎮(zhèn)之瓷器,自北宋以來,千年享譽不衰。我原籍江西,所以對瓷器的感受特別強烈。心里的窩囊慌張,實在難以言喻。當然,你可以說中國瓷器的精品,仍可勝過日本瓷,但少數(shù)精品以外的一般貨物為什么不知加以改進以求精美呢?這表示當代的中國人已然失去了美學方面的理解和感受,也失落了美學方面的教化功能。這就是我之所以對金泰昌教授提出“新儒美學”感觸特深的緣故。

今后的中國文明,無論表現(xiàn)分別說的“真”、“善”、“美”,或表現(xiàn)合一說的“真善美”,總要在“理念”、“生活”、“器物”這三個層次上都能表現(xiàn)美、成就美。而儒家的德教也應“充實而有光輝”以達到“即真、即善、即美”的理想之境。而依于陽明的知行思想,這不只原則地可能,而且也事實地可能。我們向往文明之美與生活之美,愿與天下人共勉之。

出席日本京都“國際陽明學會議”(1997年8月12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