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文化生命的坦途:返本開新(1)

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 作者:蔡仁厚


卷中 返本開新

第一章 文化生命的坦途:返本開新

一、離根拔土三百年

大明之亡,顧亭林有“亡國亡天下”之痛。亡天下者,亡文化也。

這里所謂“文化”,不是指器物層的文物器用、人文景觀;也不限于生活層的婚喪喜慶之禮俗與日常生活之軌道;而是指文化理念、文化意識、文化精神而言。要想理解“華族文化隨大明之亡而俱亡”這樣一個判語,我愿意采取“明、清”對比的方式,提出三點意思來作一個簡要的說明。

第一,明代以“廷杖”摧折士氣,而士氣益厲。清代則由強壓轉為懷柔,士氣反而失去了激發(fā)點和支持點。乃漸次形成士心泯失、士氣委靡之情況。于是知識分子轉成一種“幫閑”(不是幫忙)的“清客性格”,大大地敗壞了中華民族的“士品”。

第二,明代王學(陽明學)遍天下,人人面對自己的“良知、天理”,所以能自覺自主、推己及人,關懷人世之興衰治亂。而清代則以考據(jù)為學風,以才藝(做對聯(lián)、品字畫、玩古董)為雅尚,久之,乃造成生命之軟疲、荒涼,而儒圣之慧命(生命的學問)死矣。(按,考據(jù)乃為學之方法,當然有其客觀之需要與價值,但不宜張大;文士才藝乃生活之趣味與逸樂,其間雖有美者焉,而并非所以動心忍性、敦品勵學之要。)

第三,明代政治不好,而東西廠之特務尤壞。然而,明代文化土壤中的種子,不斷發(fā)芽茁壯,文化生命也活潑有力。清代大興文字獄,士氣摧傷,接著又以懷柔籠絡,文化土壤既為冰天雪地所籠罩,而文化種子亦疲癟發(fā)不出芽,真成了“無土失根的蘭花”了。

民國以還,清學之風習依然留存在士人的氣脈血液里,加上西方強勢文化的侵襲銷蝕,文化理念模糊不明,文化意識不易激發(fā),而文化精神也發(fā)越不起來,絕大多數(shù)的知識分子,似乎完全喪失了民族文化之自信心。這種情形,到今天依然如故。其中一個最令人痛心的原因,就是自從清軍入關以來,中華民族一直處于“夷狄入主”的狀態(tài)之中(政治、意識形態(tài)、價值標準,皆然)。我們“離根拔土”已超過三百年了。

尤其令人扼腕痛惜的,是五四以來,中國知識分子一直熱衷于意識形態(tài)之爭論,其實,這根本就是一個“永無休止,卻又并不重要”的論爭。我鄭重希望大家清醒一點,豁達一點,立即回到我們“真實的生命、純一的心靈”,不要再死心塌地、隨著外方人的魔杖起舞了。須知華族的歷史文化與民族前途,才是“最優(yōu)先”的。我們應予關切,應加珍愛,以使之“返本開新、慧命相續(x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