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必須耳順,才能對“言者”而知其指,對“默者”而知其意。
總而言之,語言、聲音所代表的,乃是一個客觀而廣大的真理世界(正面的、負面的)。人如不能“聲入心通”,以知言,以知心,則這個世界將永遠隔閡而不相知,矛盾而不相合,人類亦將永遠不能得安樂,不能得和平。所以,孔子在陳述人生實踐中的生命境界時,列有“耳順”一目(實踐中的一個階程),實在大有意義。
或有謂,“六十而耳順”,衍一“耳”字,應作“六十而順”。順什么?順天命!結(jié)果成為五十知天命,六十順天命。持這種說法的人:
第一、既不解“耳順”之深意,也不知語言世界與聲音世界之重要。他們沒有意識到,割棄“耳順”一目,等于拋擲一個客觀的真理世界于不顧。
第二、對孔子“知天命”的理解太膚淺。他們以為,孔子50歲只能“知”天命(將知天命之知作知解認知看),要再經(jīng)十年工夫,到六十歲才能“順”(行)天命。(這是什么話?既已證知天命,即自然與天和合為一,行在知中,即知即行,何須再加一個“順天命”?)
第三、采這種說法的人,是站在西方宗教一邊,混“天命”與“天帝”(上帝、天主、人格神)而為一。如此,他們便可以宣說:孔子五十只是“知”天命,六十方能“順”天命(奉行人格神的意旨);順天命之后,到七十歲才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們認為,通過這樣的解說,就可以把儒家(孔子)統(tǒng)到人格神那里去了。——其然?豈其然乎!
據(jù)此三點說明,已足見改“六十而耳順”為“六十而順”,實在很無謂。
(三)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人的視聽言動,皆應合乎禮,這是孔子指點顏子的話《論語?顏淵》載孔子答顏淵問仁,曰“克己復禮為仁”,又指點顏子“為仁由己”。顏子請問實踐之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薄<群虾醵Y,當然不逾乎矩。但孔子是說縱然“從心所欲”,也能夠“不逾矩”。這里面的道理,就必須加以講論了。
隨人心之所欲,是包括感性欲求而說的。實然層的感性活動,未必依順應然的理性而行。所以通常都是“逾矩”而“不合禮”的??鬃诱f他“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個境界當然很不容易。可是以孔子之賢圣,也要到七十之年方能達致,可知這個境界不但很高,而且代表人生的圓熟之境。所謂“圓熟”,可有兩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