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奧匈帝國已經到了窮途末日,奄奄一息,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和種族仇恨更為激化了。伴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結束,哈普斯堡皇室也壽終正寢了。哈普斯堡皇室統(tǒng)治末期,托馬斯馬撒里克組織成立了新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1899年,托馬斯馬撒里克曾挺身而出,為猶太鞋匠利奧波德黑爾斯納洗清冤屈。猶太人利奧波德被指控在復活節(jié)前夜謀殺了一位信仰基督教的年輕姑娘艾格尼絲賀拉扎。原告稱利奧波德強奸了艾格尼絲,然后按照宗教儀式將她殺死,把她的血攙在面里,做成了猶太人在逾越節(jié)吃的薄餅。當時誹謗猶太人的言論非常流行,這正是其中的一種。這次事件被稱為"東歐的德萊弗斯案"?。托馬斯本人的經歷反映出捷克人的獨立意識同種族仇恨之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當時他為了給黑爾斯納進行辯護,出版了一本小冊子,這本小冊子招致了很多人的反對,他后來回憶說:"許多熟識的人看到我時都面露膽怯,對我避而遠之"??ǚ蚩ㄔ趯⒔常皻q時才真正意識到自己的猶太人身份,并對之產生了興趣,他不贊成父親無視猶太傳統(tǒng)的做法,后來他還關注新興的猶太人復國運動,盡管這些是極為有限的,但它們都能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布拉格猶太人的生活狀況中追溯到深刻的歷史根源。
19世紀60年代,奧地利的猶太人終于獲得了全面解放,自公元10世紀以來,猶太人首次獲準在布拉格定居。今天,靜靜地坐在布拉格猶太舊新教堂里,仰頭細看哥特式建筑風格的肋骨拱頂,對游客來說是一種不尋常的體驗。這是歐洲迄今仍在使用的猶太教堂中最古老的一座。這座教堂始建于13世紀,由于當時的猶太人被禁止從事建筑行業(yè),據(jù)推測這座教堂可能是由附近一座修道院中的圣芳濟會修道士建造的。它坐落于布拉格猶太區(qū)中心,這是一個用墻圍起來的、骯臟、污穢、擁擠的城區(qū),曾在歷史上聲名狼藉。在布拉格猶太區(qū)的黃金時期,造出"有生命的假人"??的著名學者洛伊烏曾生活在這里。18世紀80年代,皇帝約瑟夫二世推行改革,改動了猶太區(qū)的大門。1848年革命后,猶太人獲準在猶太區(qū)墻外居住,并和非猶太市民享有同等權利。一些較為富裕的猶太人搬到了郊區(qū),原來的猶太區(qū)則住進了來自社會底層的各色各樣的人物,漸漸變成墮落、淫蕩和混亂的集中營。1890年,在猶太區(qū)居住的猶太人僅占總人數(shù)的百分之二十。三年以后,在卡夫卡的童年時代,奧地利開展了清理街道的運動,猶太區(qū)在這次運動中被清洗了。如今,這里已經變成了布拉格市中心一個極為整潔的地區(qū),接待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1900年,猶太人在布拉格及其近郊的人口總數(shù)中所占的比例還不到百分之七,但他們擁有的權力、財富和影響力卻相當可觀。為了擺脫猶太區(qū)生活的種種束縛,很多猶太人選擇融入和適應非猶太教文化。顯然,商人、企業(yè)主和擁有一技之長的專業(yè)人士的生活成了他們效仿的樣板。19世紀后半期,大概一半以上的波希米亞猶太人都從事商業(yè)和金融業(yè),占這些行業(yè)從業(yè)人數(shù)的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而令人驚訝的是,布拉格的猶太人群體中缺少一個明顯的勞動者階層。加里科恩說過:"絕大多數(shù)布拉格猶太人都融入了奧地利說德語的中產階級的文化。波希米亞猶太人在語言和文化上的大范圍德國化始于約瑟夫二世執(zhí)政時期,當時奧地利政府曾為猶太人開辦學校,采用德語教學。"大約到了1860年,德語實際上已經代替了猶太人的方言,成為猶太人主要使用的語言。德語被廣泛應用于商業(yè)貿易、公共管理和教育等領域。因此,布拉格的猶太人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德語,盡管他們仍然需要懂一點捷克語。這并不意味著他們被另外的少數(shù)派--說德語的基督教徒同化了,但是,他們開始越來越多地遷入布拉格的德國文化區(qū)。隨著19世紀后半葉捷克民族主義的逐漸高漲,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了。從19世紀40年代起,對社會和經濟狀況不滿的捷克小商人、手工匠人和技術工人就三三兩兩地走上布拉格街頭,舉行抗議游行活動,這樣一直持續(xù)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