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復雜程度給故事分類
我們可以根據(jù)故事的復雜程度來給它們分類??偟膩碚f,主題或情節(jié)越溫和,就越適合年幼的孩子;情節(jié)越復雜,主人公所面臨的困難越大,就越適合大一些的孩子。
為 3~ 4歲的孩子選擇童話故事時,不妨對照以下四點,看看是否合適:
/故事中是否有很多動作,動作之間是否有緊密而自然的次序(動詞多于
形容詞,行為多于描述)?
/故事中的形象是孩子熟悉的嗎(不必一定如此,但最好這樣)?
/故事是不是比較短?
/故事中是否包含歌謠和重復(不必一定如此,但最好這樣)?
這樣的故事有《拔蘿卜》(俄羅斯);《金發(fā)姑娘和三只小熊》(英格蘭);《三只山羊》(挪威,見 227頁)。
第二類故事中有很多我們通常認為是“童話”的故事,適合 4歲半到 6歲的孩子。這些故事仍然符合以上標準,但有更多的挑戰(zhàn)和更多的細節(jié),故事的總體氛圍是歡快的,沒有太多的悲傷和抗爭。雖然也會描述一些障礙,但不會讓聽者的心靈感到過于沉重。
這樣的故事有《精靈和鞋匠》(見 276頁);《杜鵑的故事》(埃及,見
222頁);《口渴的青蛙提達力克》 1(澳洲本土);《羚羊、蝴蝶和變色龍》(肯尼亞,見 273頁);《漁夫的故事》(東非,見 179頁)。
6~ 7歲的孩子喜歡并受益于篇幅更長,挑戰(zhàn)更多,細節(jié)更豐富的故事,故事中的角色可以受點兒苦或者有些傷心的經(jīng)歷。故事中與邪惡的對抗可以更強烈、更具挑戰(zhàn)性,情節(jié)也可以更為跌宕起伏。
這樣的故事有《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格林童話);《光之花園》(見 146頁),《阿金巴與魔法牛》(非洲,見 130頁);《隱形的獵人》(美洲印第安,見 217頁)
對于 8歲以及更大的孩子,除了來自各種文化、情節(jié)更為復雜的民間故事外,斯坦納教育模式中所采用的圍繞故事展開的教學也非常值得推薦,它既適合學校,也適合家庭。從低年級到高年級,課程中包含了北歐神話,非洲、波斯、印度和埃及的故事,還有希臘和羅馬神話。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會自己創(chuàng)作一些故事來介紹有關的內(nèi)容和概念,比如通過故事來教字母。這些故事可以把“石頭”變成“面包”,把枯燥的事實變成生動的畫面,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學習過程變成富有啟發(fā)的體驗。此外,他們還利用故事以及講故事這種方法來解決孩子的挑戰(zhàn)性行為,促進孩子的社交發(fā)展和情感發(fā)育。在斯坦納學校,師生時時都會體驗到故事的智慧和力量,這已經(jīng)成為日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1原名 Tiddalick,講口渴的青蛙提達力克喝光了世界上所有的水,其他動物只好想辦法把這些水找回來。
—譯者注 2見弗朗西斯 ·艾德蒙茲( L. Francis Edmunds)所著《華德福學校——關于斯坦納教育的介紹》(Introduction to Steiner Education: The Waldorf School)等書,詳見附錄部分。
這種圍繞故事展開的教學可以發(fā)展孩子的想象力,長大以后,他們會是“水靈靈的鮮梅”,而不會患上第一章所說的“干癟的梅干”綜合征。所有家長、治療師和老師不妨開動腦筋,把來自遠古神話的故事寶藏帶入孩子們的生活,同時發(fā)揮創(chuàng)作力,自己動手為孩子們寫故事。故事之光可以滋養(yǎng)孩子,幫助他們成長為充滿想象力、各方面全面發(fā)展的年輕人,推動我們的世界走向美好而正向的未來。
第七章真實和道德
這是真的嗎
無論講自己編的故事,還是講來自民間文化的故事,如何看待“真實”和故事的關系,這一點非常重要。有些人擔心童話故事沒有呈現(xiàn)出生活的真實畫面,所以是不健康的。心理學家貝特爾海姆指出,童話故事的真實是“想象”層面的真實,而不是普通的因果關系層面的真實。童話描述的是原型,是精神層面的現(xiàn)實,呈現(xiàn)的是真理,而不是所謂的“真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