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月
我轉(zhuǎn)動所有的經(jīng)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長頭匍匐在山路
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我轉(zhuǎn)山轉(zhuǎn)水轉(zhuǎn)佛塔呀
不為修來世
只為在途中與你相見
詩中寫道: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安得世間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做人還是做神?紅塵還是凈土?年輕的活佛選擇了前者。他向他的老師五世班禪大師納還了居士戒,攝政王桑結嘉錯和三大寺堪布的勸告,都未能使倉央嘉措有絲毫回心轉(zhuǎn)意。
倉央嘉措離經(jīng)叛道的行為并沒有影響一些弟子和信徒對他的虔誠,在他們眼里,倉央嘉措所做的一切不過是游戲三昧,貌似放蕩不羈,實則清凈無染。而那些詩歌,實際上是一些密法修行的體驗和比喻,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男女間的情詩。但世間畢竟沒有雙全之法,這位詩人活佛在他坐床后的第十年,因“耽于酒色,不守清規(guī)”遭到“廢立”,被解送北京。
此后的故事更加撲朔迷離。有人說倉央嘉措在赴京的途中病死或被謀殺,也有人說他在途中化作清風遁去,從此浪跡天涯,弘揚佛法,廣度眾生。據(jù)說他的足跡到過北京、印度、尼泊爾、蒙古,有人說他圓寂在五臺山,也有人說他六十四歲的時候仙逝在阿拉善。
兩個多世紀過去了,人們并沒有忘記這位神靈與情種,人們熱愛這位神圣的活佛,也同樣熱愛這位至情至性的詩人。傳奇的一生,才華橫溢的情詩,使他成為西藏藝術史上最杰出的詩人,也是西藏歷史上爭議最多的人物。他的情詩被西藏人民世代傳唱,對西藏的歷史和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歷世的達賴喇嘛都是布達拉宮的主人,只有倉央嘉措是布達拉宮的過客。也許,只有走出布達拉宮,他才能完成廣度眾生的宏愿;也許,他本就不屬于布達拉宮,他屬于布達拉宮之外的整個世界。
在這個世界上,有四個地方以“布達拉”為名,一處在印度最南端的莫科林岬角,一處在我國浙江省定??h,一處在日本的紀伊,還有一處就是我們說的拉薩的布達拉宮。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布達拉”呢?
“布達拉”為梵文音譯,又稱“普陀洛迦”,原義為“光明之樹”。佛經(jīng)記載觀世音菩薩居住的地方在印度的南海之濱,名為普陀洛迦。從此“普陀洛迦”成為觀世音菩薩道場的代稱。印度莫科林岬角的“普陀洛迦”是觀世音菩薩的根本道場。唐玄奘和尚游歷印度時,曾經(jīng)專程到這里朝拜。
史志記載,在五代和宋朝神宗時期,觀世音菩薩都曾浙江省定??h的梅嶺一帶化身顯現(xiàn),救度危難。因此,梅嶺改名為普陀山,成為中國最大的觀世音菩薩道場。
西藏人視觀世音菩薩為藏地的守護神,松贊干布和歷世達賴喇嘛都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他們所居住的布達拉宮自然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這也是布達拉宮名稱的由來。在藏地的山石上,隨處可見觀世音菩薩的心咒:六字真言:嗡嘛尼唄咪哄。人們相信,只要將這六字真言一心念持,便能摧毀一切眾生之迷惑,消滅罪障,成就佛果。由于簡短易記,六字真言在藏區(qū)流傳廣泛,藏民中很多不識字也不會念經(jīng),但是很少有不會念這六字真言。其實,六字真言在漢地也同樣影響廣泛。
藏民族在自然條件極為嚴酷的世界屋脊上生存繁衍,可以說,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視眾如母的情懷是他們頑強奮斗的精神支柱。在藏民族從桀驁不馴的原始狀態(tài)走向文明開化的過程中,大乘佛教思想,特別是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普渡眾生的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除了印度的普陀洛迦、中國的普陀山、布達拉宮之外,世界各地還有很多著名的觀世音道場,如日本紀伊的普陀洛、斯里蘭卡的普德蘭港、韓國的洛山等。究竟哪一處才是真正的觀世音道場呢?按佛經(jīng)的說法,觀世音菩薩化身千萬,尋聲救苦,“千處祈求千處應”,可以說無處不是觀世音的道場。太虛大師說過:“清凈為心皆普陀,慈悲濟物即觀音?!敝灰覀兠總€人都保持清凈的心地、慈悲的德行,無論是雪域圣地,還是萬丈紅塵,都會成為觀世音的道場。
和諧世界,從心開始。
化紅塵為凈土,也要我們每個人從自己做起,在我們的心里建起一座布達拉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