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63年10月,在譯完《大般若經(jīng)》六百卷后,玄奘忽然感到體力不支。也許是預感生命將盡,玄奘停止了譯經(jīng),開始終日誦經(jīng)。他對自己的下葬也交代得很清楚:用草席包裹,置于山澗僻靜處,勿近宮寺。玄奘也為自己的來世做著準備,向立在寺院周圍的佛像作最后的告別;讓人把他翻譯的所有經(jīng)書、請來的佛像、幫助過的窮人和指導過的信徒都一一列了清單;還請人專門做了一尊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的塑像,放在自己的床前。
正月初九,玄奘在肅成院過一小渠時,不慎跌倒,小腿受傷,被門人抬回臥室。這個小渠玄奘不知走過多少次,那一瞬間,他不明白到底是怎么發(fā)生的。到13日,他一臥不起,沉沉昏睡,偶有譫語。正月23日,昏迷十天的玄奘忽然醒來,向玉華僧眾及同來的譯經(jīng)大德、弟子、衛(wèi)士一一作了臨終前的歡喜告別。
2月4日,玄奘合掌良久,之后右手撐頭,左手放在左腿上,舒展兩腿,右向側(cè)臥,與釋迦涅磐姿勢相同,并以這個姿勢持續(xù)五日五夜。他的弟子悄聲問:“和尚決定得生為彌勒菩薩否?”“得生!”玄奘回答,之后呼吸漸趨微弱,不久氣絕。
2月9日當高宗接到玄奘圓寂的報告時不禁泣道“朕失國寶!”敕命以官費安葬玄奘。
3月,玄奘弟子按照遺囑,用草席作成靈車把玄奘帶回長安,安置在大慈恩寺譯經(jīng)院。每日有成百上千他的弟子和長安市民淚流滿面地來向他告別。4月14日,玄奘被安葬在白鹿原,那一天趕來送葬的有一百多萬人,三萬人為他守墓三天三夜。玄奘靈塔的左右兩側(cè),分別是他的兩位高足窺基和圓測的墓塔,師徒三人一如從前,相互陪伴,相互聆聽,令身處此地的人都會油然而生出一份感動。
過去的一千多年里,興教寺幾次遭毀,舍利塔也在農(nóng)民起義中被挖掘,玄奘的遺骨多次轉(zhuǎn)移。迄今為止,確切的埋葬地點已經(jīng)無法考證。我們知道的是,他的頂骨于北宋年間被移至南京。公元1942年被占領南京的日軍發(fā)現(xiàn),公元1944年將一部分帶往日本。目前,玄奘的頂骨舍利分散在南京、西安、成都、臺灣、日本和印度,這是除佛陀之外分布最廣的舍利。
在終南山紫閣峪有一座無名塔,根據(jù)史料的記載,人們懷疑玄奘的部分遺骨很有可能被埋在這里。崎嶇的山路把人帶到雜草叢生的山頂,這里一片荒涼,各種昆蟲的叫聲不絕于耳,靜靜的草葉在風中自由地舞動,隆隆的水聲就在不遠處的山谷里,仿佛冥冥中應驗了玄奘的遺愿,“我死之后,請用草席包裹,置于山澗僻靜處,勿近宮寺,不凈之身盡量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