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沉沒的甲午》:海軍:逝去的亞洲第一(3)

沉沒的甲午 作者:陳悅


比軍艦老化更讓人憂心的是軍艦樣式的落伍。蒸汽化軍艦興起于19世紀40、50年代,進入

90年代,隨著艦船技術、海軍戰(zhàn)術的不斷更新,艦船設計處于萬類霜天競自由的蓬勃發(fā)展時期。這一階段的軍艦設計推陳出新,一日千里,往往一些建造時還被認為屬于個中翹楚的軍艦,等到下水服役時就已被新的設計、技術所淘汰??梢哉f非常不幸的是,北洋海軍的軍艦幾乎都是這一時期的產物。它們在設計建造時,幾乎每一艘都是同時段世界上最先進的軍艦,然而只過了短短幾年時間,就已被宣布落伍.

19世紀90年代左右,艦船設計領域內名為“新學派”的勢力異軍突起,專門針對既往的軍艦,提出了依托于新式高射速火炮的全新理念,即不再一味追捧軍艦火炮口徑的大小,而采用大量的高射速的新式火炮,以密集的彈雨來擊潰對手。

1891年琵琶湖事件后,北洋海軍應邀訪問日本,提督丁汝昌在訪問過程中已感覺到日本海軍不同尋常的發(fā)展速度,歸國后就向李鴻章提出購買快船、快炮的呼吁。1894年,北洋海軍再度訪問日本,短短幾年間日本海軍迅速擴張的勢頭,更令人吃驚,歸國后,北洋海軍右翼總兵劉步蟾也曾上書李鴻章要求添購新式裝備。就在這一年年初,李鴻章上奏清廷要求為北洋海軍更新裝備,所得到的回應則僅僅只是光緒皇帝“該衙門知道”幾個紅字批注。

李鴻章的北洋海軍僅有8艘主力軍艦的說法,已經讓清政府內的很多人吃驚,可如果讓他們知道了日本海軍此時的實力,恐怕就要毛骨悚然了。

日本的近代海軍幾乎和中國從同一道起跑線上出發(fā),期間因為琉球事件、朝鮮壬午和甲申事件,始終呈現著一種你追我趕的軍備競賽的形勢。早期,兩國爭先恐后從國外購買軍艦,中國購買了“超勇”級,日本立刻購買同型的“筑紫”,旋即又購買從“超勇”級改良而來的“浪速”級,看到日本購買了“浪速”,中國則立刻購買從“浪速”改良而成的“致遠”,然而到了北洋海軍成軍后,這種競賽就漸漸成了日本的獨舞。琵琶湖事件發(fā)生,日本立定要入侵朝鮮、中國的謀略后,日本海軍的發(fā)展更是突飛猛進。與李鴻章可憐兮兮的8艘軍艦相比,至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前,日本海軍共擁有可出海作戰(zhàn)的主力軍艦31艘(二等鐵甲艦3艘、巡洋艦

11艘、炮艦17艘),其中包括專門為克制中國的“定遠”、“鎮(zhèn)遠”鐵甲艦而設計建造的3艘“松島”級軍艦,還有同時代全世界火力最猛、航速最快的巡洋艦“吉野”。和北洋海軍軍艦動輒5年以上的艦齡相比,日本海軍1891年后服役的全新軍艦多達9艘,其中有2艘甚至是1894年剛剛服役的軍艦。這些軍艦身上,充滿了對付既往舊式軍艦的殺手锏。[5]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