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沉沒的甲午》:誤打誤撞(2)

沉沒的甲午 作者:陳悅


日方數(shù)管齊下,袁世凱、李鴻章步步被動。在朝鮮以往的幾次變亂中,表現(xiàn)得異常勇武敢為的袁世凱,以匹夫之勇面對錯綜復雜的外交軍政攻勢,顯得力不從心。

8日上午,袁世凱致電李鴻章,稱東學黨潰不成軍,援朝清軍“似可撤兵,庶得體而免生枝節(jié)”。[24]緊接著,李鴻章又收到一份袁世凱來電,稱剛剛收到日本駐朝使館代辦的密信,告知日本派兵入朝目的是“調(diào)護使館”,“無他意”。得到日本駐朝公使館的保證,袁世凱又立刻膽壯氣揚,朝鮮國王因為聽聞日本將要出兵,派人告知袁世凱,“請華兵毋遽下岸,尤毋須進兵”,袁世凱則信心萬丈地稱中國自有辦法通過外交阻止日軍派兵,如果不能阻止,中國會增兵與日軍抗衡。同時,他電報李鴻章,改稱“不能因倭調(diào)兵遽停進云”。

此時,運送中國派朝軍首批部隊的“圖南”輪船剛剛抵達袁世凱指定的登陸點——牙山灣,尚未實施登陸。如果袁世凱當機立斷,命令其留在海面上靜觀時局變化,必然會讓借口中國出兵、自己也可以出兵的日本陷入被動。但是袁世凱對局勢判斷錯誤,未能踩下剎車,反而一腳踏中油門。

9日,聶士成率領(lǐng)的援韓清軍先頭部隊在牙山踏上朝鮮土地。同一天夜間10時,日本駐朝鮮公使大鳥圭介帶領(lǐng)武裝警察和海軍水兵隊數(shù)百人登陸仁川。聽聞日軍登陸的消息,袁世凱寄希望于朝鮮政府和列強駐朝外交官幫助勸阻,但全部無效,10日下午6時,大鳥圭介率領(lǐng)日軍冒雨進入了朝鮮首都漢城。

清政府派兵,憑著屬國的正式邀請,但這種宗屬關(guān)系并不被國際法所承認。日本政府不請自來派出軍隊,屬于沒有朝鮮政府請求的無理舉動,卻因為《天津條約》約文不嚴,擁有國際法依據(jù)。這一事前完全沒有料到的局面,在清政府內(nèi)被迅速提升到高層決策領(lǐng)域進行討論,總理衙門的大致意見是“日乘韓亂,以兵脅議,又托言由華照會兵出,陰鷙極矣”,命令袁世凱就地在朝鮮與日本進行會商,以外交方式解決爭端。面臨日方不顧朝鮮政府攔阻,強行進兵漢城的舉動,身處漢城使館內(nèi)的袁世凱仍未引起警覺,一廂情愿地認為日本是因東學黨占領(lǐng)全州,韓亂未平,所以如此?!百僚c華爭體面,兵來非戰(zhàn)”“速設(shè)法除全匪,全復,華兵去,倭自息?!盵25]

如果說此前進入漢城的只是日本警察和軍艦上的海軍官兵,人數(shù)只有數(shù)百人,尚可以理解為保護使署的話,12日,日本陸軍正規(guī)軍——混成旅團的先頭部隊第十一聯(lián)隊一大隊及工兵小隊繼又在仁川登陸,[26]而就在前一天,東學黨因為和政府簽署了休戰(zhàn)協(xié)定,已經(jīng)撤出全州,煙消云散了。這時日本還繼續(xù)派來軍隊,顯示著事態(tài)的性質(zhì)已不是保衛(wèi)使館、商民這么簡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