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節(jié):論修養(yǎng)(4)

國學基本教材:論語卷 作者:李鍌


然而君子之所以能人格光潔,是來自不斷改過,小人之所以陷溺為惡,是來自不斷文過,因為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往往是從偶犯到屢犯,從無意犯錯到明知故犯,越犯越大,越陷越深,終致難以自拔,斷送一生前程。

因此認真,嚴肅地面對自己的過錯,堅決做到"過則勿憚改",我們才能從錯誤中去學習而得到長進。

(九)

子曰:"過而不改,是①謂過矣。"(《衛(wèi)靈公》第一五·二九)

章旨

孔子勉人改過。

注釋

①是此也,指"過而不改"。

析論

在孔門中,是不強求人無過的。孔子在本章更明確點出過不足畏,而"不改"本身才是過失,他所要求于人的,只是改過。犯錯不改,反而找理由掩飾,過錯總是存在的。

犯錯之后,如不能斷然改過,便會對所犯過錯,千方百計去抵賴、否認,不惜做假證據、找假證人來強調自己的清白;如果事實俱在,不能狡賴,就只好諉過他人,或搬出萬般理由來證明自己為情勢所逼,不得不然;或干脆嫁禍他人,推得一干二凈,甚至顛黑為白,強詞奪理。因而過錯愈積愈重,積重而難返。

孔子這兩句話,真值得我們縈系心頭,時刻反省。

(十)

子曰:"不患無位①,患所以立②;不患莫己知③,求為可知④也。"(《里仁》第四·一四)

章旨

孔子勉人充實自己,不必憂愁無人知己及謀不到職位。

注釋

①不患無位人不要憂愁沒有職位。

②患所以立憂愁沒有足以和職位相稱的才德。所以立,指所以立于其位的才德。

③莫己知即"莫知己"的倒裝句法,謂沒有人知道自己。

④可知謂自己有可為人知的真才實學。

析論

孔子有好幾則言論,教人不必憂愁別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德,這是孔子思想體系中重要的一部分,這一思想在《論語》中曾反復提到,雖然各處之論述,側重各有不同,但中心思想卻是一致的,都是說明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應反求諸己,不應苛求、奢求別人。

孔子教人不要一味追求名位,不要妄想不勞而獲,要憂慮的是自己以何種才德立于此職位上。換言之,無非教人充實自我才學,實至以后,名自來歸。反之,名實不副,無才無德,縱然求得高職高位,也難勝任,"有位"也會成為"無位",空歡喜一場罷了!猶"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遲早總會感到羞愧不已,而悄悄地自己溜走。

此一嚴于責己、盡其在我的律己態(tài)度,在今天尤值得人們去深思和學習。

(十一)

子曰:"君子病①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②也。"(《衛(wèi)靈公》第一五·一九)

章旨

孔子言君子學以為己,不憂愁別人不知,勉人努力進德修業(yè)。

注釋

①病憂慮。

②人之不己知即"人不知己",謂他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德。之,句中助詞,無義。

析論

此章大意是說有修養(yǎng)的人在意的是自己沒有能力,而不在乎別人不理解、不知道自己。這是孔子很強調的觀念。在孔子看來,人之所以應當力學勵行,原是為了提高自己的人格,與他人的知否本不相干。所以君子以"無能"為病,恨自己無能、不長進,不會去計較旁人是否知道自己。

現實中,有些人總是埋怨別人不理解、不賞識自己,認定自己懷才不遇,生不逢時,因而牢騷滿腹,怨天尤人。其實,人如能反求諸己,盡其在我,便可過得踏實而自在,不會天天活在別人的看法里而痛苦愁怨。我們今天所處的是一窩蜂追求知名度的時代,急于成名,急于獲得外在的肯定,但是如果有名無實,或名過其實,那么,即使享有名氣,那個名也是假象,并不值得貪戀,不如充實自我,在修養(yǎng)上精益求精。久之,個人的才智道德自能逐漸為人所理解和賞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