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眾人的流言蜚語,曾經(jīng)對張居正寄予厚望的曾祖父也因為玄孫的落榜而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雖然他走了,但他的那個夢依然還流傳在親戚鄉(xiāng)鄰中間。雖然張白圭已經(jīng)改名張居正了,但他依然是不可一世的神童,是賦詩作文樣樣精通的才子,是一塊等待磨礪的大璞玉,是將來挽救大明王朝的救世宰相。此時的張居正沒有就此心灰意冷,他繼續(xù)在家苦讀。三年之后,張居正又趕往武昌參加了三年一次的鄉(xiāng)試,并如愿以償一舉中第,成為當(dāng)時最年輕的舉人。
16歲就中舉,雖然經(jīng)歷了大起大落,但畢竟還很年輕,也算是少年得志。只不過和一般的少年俊才相比,張居正多了一些老練,比那些夸夸其談的才子更有謀略,也更懂得知恩圖報。雖然在自己初次參加鄉(xiāng)試時顧璘的一個叮囑就使他晚了三年才中舉人,但畢竟有知遇之恩。想當(dāng)年顧璘對自己是多么器重,他的安排一定別有一番苦心。所以,張居正一中舉,就去找顧璘,一則報恩,一則訴怨。
當(dāng)時,嘉靖皇帝因為是從興王府里以一個藩王的身份繼承皇位做了皇帝的,他這個皇帝感覺自己的出生對自己的威望有很大影響,極力要把自己的父親追為“獻皇帝”,把上一任皇帝稱為先皇帝,這樣就顯得自己的皇位比較正統(tǒng)一點。但他的父親已經(jīng)去世多年葬在鐘祥了。為了提升先父陵墓的帝王氣勢,他決定把被他追為“獻皇帝”的父親的陵墓重修一下。
在湖廣巡撫任上的顧璘就理所當(dāng)然地承接了這個差事,在鐘祥督建獻皇帝的陵園。張居正從武昌出發(fā),坐船沿漢江北上,來到曾經(jīng)的楚國古都,也就是明朝興王封地鐘祥,在這里見到了對自己有知遇之恩,但又讓他平白無故地多受了三年煎熬的顧璘。
“古人都說大器晚成,那是指中才而言的,你不是中才,我竟耽誤了你三年,真心地希望你立志做伊尹、顏回那樣的臣子,千萬不要以少年秀才自負(fù)!”顧璘深沉地囑托著,好像在為一個人訴說冤屈似的。此時的張居正也恍然大悟,顧大人的干預(yù)只不過想除去自己身上的浮華氣息,希望自己能真正有所作為。幸好自己沒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然將會留下千古遺憾,冤枉自己的恩師一輩子。這樣一來,張居正就更加感激顧璘對自己的栽培了,始終念念不忘。
他深刻牢記恩師顧璘的教誨,不再那么飛揚跋扈不可一世。中舉之后,張家上下也表現(xiàn)得很低調(diào),沒有聲張也沒有慶賀。不久之后,張居正祖父就在遼王府的宴會上醉酒而死,張家也沒對張鎮(zhèn)的死因做過多的追究,一切都很平常,沒有出現(xiàn)喜極生悲的鬧劇。
第二年,張居正成親了。在一般的社會應(yīng)酬之余,他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攻讀各類古書上。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20歲的張居正進京參加會試。令他想不到的是,這次他又落榜了。因為有上次落榜的經(jīng)歷,這次張居正顯得十分泰然自若,沒有過多的失落,真正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是始終抱著自己治國安邦的理想不放。
回家之后,張居正于讀書寫字之余,經(jīng)常深入民間了解社會現(xiàn)狀,對當(dāng)時的一些時政積弊和下層人民反映強烈的一些問題有了初步了解。這為他以后進入政界進行改革積累了實際的生活經(jīng)驗和廣泛的民意基礎(chǔ)。
果然不出所料,又過了三年,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歲的張居正再次入京會試,會試通過后又經(jīng)殿試,結(jié)果中二甲進士,被選為庶吉士,供職翰林院。從此,他就開始了參政掌權(quán)、坎坷而又輝煌的從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