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自己”是快樂生活的一個標(biāo)志,不能理解成是自以為是。喜歡自己就是接受自己,冷靜地、客觀地、懷著自尊心和人類的尊嚴感接受自己。
心理學(xué)家A·H·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一書中也曾說到欺騙自己的感受。他說:“新近的機能心理學(xué)理論出現(xiàn)的一些概念是自然舒放、自我接受、沖動知覺、自滿自足?!?/p>
研究顯示,怡然自得的人更能承受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斗爭。密歇根大學(xué)對美國人的幸福觀進行了調(diào)查,結(jié)果提出了健康的自尊心的重要:對人生的最大滿足感,不是對家庭生活、友誼或收入的滿足,而是對自己滿足。喜歡自己似乎很容易,但如何培養(yǎng)真正健全的自尊心呢?密歇根大學(xué)的教授說:自尊心源自合乎實際的目標(biāo)。對多數(shù)人來說,愿望和目標(biāo)之間總是有差距的,這一差距常引起灰心失望。只有使愿望更符合實際,才更能讓人得到滿足。此外,避免與相貌、收入、工作成就、運動技巧等方面比你高出兩級的人比較。
一個快樂的人沒有時間去想自己哪里不如別人,他不為自己不具備比爾·史密斯的自信或吉米·瓊斯的積極態(tài)度和進取精神擔(dān)憂。他總是作自我批評,他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弱點,但他肯定自己具有基本的目標(biāo)和動機,然后,他花精力改進而不是哀嘆自己的弱點。
喜歡自己跟喜歡別人是不是同等重要?心理學(xué)家會說,如果我們不能喜歡自己,那么我們就無法喜歡別人。仇恨一切事物和其他人的人,厭棄和虐待自己同胞的人,必然會更強烈地表現(xiàn)出自我厭棄。
不喜歡自己的人總愛挑自己身上的毛病。適度地檢討自我可促進健康且富有建設(shè)性,也是提高自我所必需的,但是不要讓它成為一種強制性觀念,那將會使我們的生活陷于癱瘓,阻礙我們積極行動。
有一位絕對完美主義的女士,她經(jīng)手的每一件事都必須不差分毫。但在別人看來,她的工作很少是成功的。一份簡單的報告她要斟酌幾個小時才能提交;發(fā)表演講時,她會圍繞著題目說個沒完,讓聽眾很累;她家里從來不歡迎不速之客;舉辦宴會,她會把所有的細節(jié)事先全安排妥當(dāng)。這位女士煞費苦心,達到了近乎機械式的完美,卻以付出歡樂、自然和溫暖為代價。這樣的完美其實無聊透頂。
要求自己不斷追求完美是一種無情的自負。他們不能忍受自己僅僅是跟別人一樣好,他們一定要超越別人,一定要受人矚目。他們不是把注意力投注在付出全部的自己和自己全部的才能去做好每一件事,而是專注于超過別人,把自己置于完美的架子上。
完美主義者也是人,所以也會像其他人一樣遇到失敗,但他無法容忍自己,超越失敗,結(jié)果只能痛恨自己。
其實很多小事根本就不值得一提,別人根本沒有在意或早已忘卻,只有你還記在心里耿耿于懷,這就是人們無法戰(zhàn)勝自己的體現(xiàn)。人們總是努力地想去扮演一個完美主義者的形象,然而這太苛刻了,只會加重我們情緒的負面影響,給自己的心理造成障礙。
契訶夫的小說《小公務(wù)員之死》中,那個可憐的小公務(wù)員在看戲時,
不幸與部長大人坐到了一起,把唾沫星子弄到了部長大衣上,他就神經(jīng)質(zhì)般地惶惶不安起來。無論他如何解釋,部長大人好像都沒有原諒他的意思,最后這個小公務(wù)員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竟然一命嗚呼了。
要想實現(xiàn)進步和突出自我就要集中精力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展示最好的一面,拋開缺點。我們一定要糾正自己的錯誤,迅速忘掉它們。
在嘗試喜歡自己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培養(yǎng)容納自己缺點的肚量。這并不意味著要降低標(biāo)準(zhǔn),任自己變得懶惰或不肯盡力。我們都明白沒有人能永遠達到最好。強求別人完美有失公允,苛求自己完美就是自我本位主義了。
寄滿足和快樂于別人身上,就無異于把重擔(dān)壓在我們所愛的人身上,然后從中抽取快樂。喜歡、尊重和欣賞我們自己跟喜歡、尊重和欣賞別人一樣,都是獲得快樂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