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中,人們除了通過自己的有聲語言傳遞信息外,還有賴于無聲的體態(tài)語言的輔助。根據(jù)調(diào)查顯示,在交談的總效果中,語言只占7%,聲音占38%;表情、體態(tài)語言占55%。所以“即使不會外語,也能讓外國朋友感受到友善”。
體態(tài)語言表達是否恰當,能側(cè)面反映出一個人的內(nèi)在文化修養(yǎng)、內(nèi)心的情感。社交活動中,經(jīng)常看到或聽到某些人因不注意說話的體態(tài)語言而給人留下話柄。如說話時,眼睛東張西望,或挖鼻孔、或抓頭皮、或抓癢等,總之五花八門,讓人不能忍受。
那么,什么樣的體態(tài)才是恰當?shù)哪兀?/p>
(一)注意空間語言
在交際中善于運用空間語言,即空間距離。
任何社交活動中,總是在一定的空間中行動的,任何一個人都有一個領(lǐng)地空間以保持獨立性、自尊性和對他人的防御性;交往的雙方,總會在相互間存在一定空間距離,而且總會有意無意地保持相互間的距離。作為交際禮儀所講的空間,是指人們在交往時,特別是個人與個人、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交往時,因彼此的關(guān)系不同、周圍的環(huán)境不同,而無形中感到彼此間應(yīng)保持的一種特定的距離。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有伸縮性的空間范圍內(nèi),這個范圍圈雖然是無形的,但它卻像一個隨氣壓環(huán)境的改變而可大可小的氣球,當外界給予它過大的壓力時,它就會“爆裂”。如果他人越界,而進入屬于某人在一定條件下的空間范圍時,他就會局促不安,就會反抗等等。這種距離范圍圈源于人的本能,有與生俱來的屬性。
人際交往需要一定的空間距離的情形是很多的。例如,在一間大廳里,有一排椅子,假定兩個陌生人先后進入大廳,如果第一個人坐在南端,另一個緊挨著第一個人坐下來的話,第一個人會本能地移開,與第二個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即使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人們也絕不允許他人貼近自己的臉,特別是嘴唇和眼睛。這些情況表明,無論在何種情況下,人體周圍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空間,人際交往只有在這個空間允許限度內(nèi)才會顯得自然與安全。
由于空間需要的客觀存在,人們在交往活動中就應(yīng)當給以足夠的認識,有禮貌地維護屬于他人的空間范圍,以保證交往活動在平等、輕松的氣氛中進行。
心理學家通過對大量事例的研究后認為,現(xiàn)代社會的絕大多數(shù)人都在以下幾種空間范圍內(nèi)交往著、活動著。
1. 近位親密距離,0~15厘米,這是一個親密無間的距離空間,適用于戀人或父母與年幼孩子之間。
2. 遠位親密距離。15厘米~46厘米,這是一個可以肩并肩、手挽手的距離,適合于最親的人,如父母、戀人、愛人。在這一距離中,一個人有可能感覺到另一個人身上的熱氣、皮膚散發(fā)出的氣味和呼吸聲。
3. 近位私人距離。46厘米~76厘米,在這一距離內(nèi),稍一伸手就可觸及對方,雙方可以親切握手。近位私人距離在酒會的人際交往中比較常見,談話雙方會有一種親切感。
4. 遠位私人距離。76厘米~1.2米。在這一距離內(nèi),雙方都把手伸直,還有可能互相觸及。由于這一距離具有較大的開放性,適用于親密朋友、熟人,以及一般親朋好友之間。
5. 社交距離。1.2米~3.6米,這是正式社交場合所采用的距離。采用這一距離主要在于體現(xiàn)交往的正式性和莊重性。其中,領(lǐng)導(dǎo)與下屬談話,一般的社交聚會上,陌生人之間、客戶之間商談事務(wù)通常保持在1.2米~2.13米的距離。商業(yè)活動、國事活動等場合,人們則會采用大于2.13米的距離。
6. 公眾距離。大于3.6米的即是公眾距離。比如大學教授在課堂上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參加群眾集會的政治家與群眾的距離,音樂會上歌唱家與聽眾的距離,等等。
對上述距離的具體掌握應(yīng)視相互關(guān)系、社交內(nèi)容和目的,以及文化習俗、心理氛圍等具體情況而靈活處理,如法國人總保持較近的距離,而英國人則不習慣近距離接觸;女性相聚比男性相聚時要離得近;地位尊貴的人,交往時則習慣于與他人保持較大距離等??傊?,使用空間距離的目的是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