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生哲理的警句和箴言被后世廣泛傳頌、引用,不少成了俗語,影響至今難以磨滅。
當然,本書也并非全無瑕疵,畢竟是寫作于戎馬生涯之中,無暇精心布局,篇章之間不免重復;而所闡述的哲學理論,尤其是宇宙論和倫理學,今日看來不太系統(tǒng),也不乏自相矛盾之處。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未嘗不是優(yōu)點。正因為它出諸內(nèi)心,不加掩飾,所以我們方能窺見作者如何在忙碌的人生路上,以自己的經(jīng)驗為材料,沉思人生大義,領悟宇宙迷題,從中升華自己的智慧和心靈。其實,哲學原來并非如后世的哲學教科書那般呆板枯燥,如一堆殿堂上的木偶,而是一潭活水,流瀉在人生的小道之上、山水之間,由涉足其間的沉思者隨手掬來,滌蕩心胸。后世惑于經(jīng)院哲學,以為長篇大論、引經(jīng)據(jù)典方為“哲學”,豈不知哲學不過在人的呼吸之間。所謂“一粒沙里看世界”,于一句話之中,于一小片斷之間,皆可蘊神思靈光。錢鐘書認為:“許多嚴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學系統(tǒng)經(jīng)不起時間的排推消蝕,在整體上都垮塌了,但是它們的一些個別見解還為后世采用而未失去時效。好比龐大的建筑物已遭破壞,住不得人、也唬不得人了,而構(gòu)成它的一些木石磚瓦仍然不失為可資利用的好材料。往往整個理論系統(tǒng)剩下來的有價值東西只是一些片段思想。??眼里只有長篇大論,瞧不起片言只語,甚至于陶醉于數(shù)量,重視廢話一噸,輕視微言一克,那是淺薄庸俗的看法”。(《七綴集》)此論極是。所以讀《沉思錄》,固然可以正襟危坐,條剖理析;也可以于閑暇之時,憩息之余,撿起來隨意翻讀。
自《沉思錄》傳世以來,各種語言的譯本眾多,僅英譯一類,便層出不窮,令人目不暇接。在幾個較為常見的英譯本中,MericCasaubon繁復流麗,GeorgeLong古雅凝練,JeremyCollier淺近活潑,此譯本最大的特點則在出語平實,層次分明,意思明了,既能夠呈現(xiàn)作者本意,同時也保留某些連貫上略嫌生硬,思緒較為飄忽的地方,讓讀者從英譯中也能窺見希臘文原本的風格?!冻了间洝酚涗浀氖沁@位帝王哲學家思緒的片斷,沒有嚴整的體系,在很多段落上有較多重復,某些地方指代也較為含糊。英譯本力圖保留這種“原始風貌”,不希望代古人捉筆,反對替奧勒留做哲學美文。身為譯者,本書譯文也盡量與之保持一致,無奈影中摩形,不知能保存幾分,而且某些地方對于意思的把握受學識所限,難免過于“顯豁”,或者失之“晦暗”。
目前大陸已有何懷宏、朱汝慶二位的譯本,堪稱將奧勒留哲學精義澤被國人的“前鋒”;梁實秋先生在近半個世紀前也曾將此書從C.R.Haines的英譯本譯成中文,近年由后人校訂之后正式出版,通行寶島坊間。在翻譯過程中,以上三個中譯本都是譯者的案頭必備,從中得益不少;為了便于讀者理解,書中增加了不少注釋,還參考了何、朱二位譯本中的注釋,尤其是梁實秋先生譯本中詳盡的注釋,在此表示感謝。幾位中文譯者中,梁實秋先生是譯壇泰斗,論及此書翻譯,仍表示“平生翻譯以此書最為吃力,亦以此書為受益最多”。本書譯者因參閱中譯、英譯數(shù)種,或許有一二略勝之處,所謂事如積薪,后來居上,均得益于諸先行者。必須在此表示感念。目前國內(nèi)的《沉思錄》均轉(zhuǎn)譯自英譯,尚未有譯自希臘文的文本問世。譯者自知兩道轉(zhuǎn)譯,不知會有多少遺漏與誤解,奧勒留若泉下有知,不知當如何感慨!幸而《沉思錄》是名垂千古的經(jīng)典之作,化入中文,仍能感到其中精義熠熠生輝。
于2008年春夏,在各個中英譯本之間輾轉(zhuǎn)流連,與羅馬古人促膝對談,傾聽之,感悟之;向譯界前人叩門請教,受益處、商榷處也時時可見。能有機緣以這種方式研讀《沉思錄》這部千古之作,實屬幸事。作此短序,是為紀念。
譯者?識
二○○八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