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首先依人的才能高低,把人才分為三等。第一等人才,幾十年才會一遇,很少有,因此是可遇而不可求。這種人才屬于那種受之于先天,成之于后來,集幾代積累于一身。人的資質(zhì),后天能夠完成一部分或大部分,但是不能夠完全達到。在他的“運氣口袋”說法中,更多的是屬于第二等人才、第三等人才。他說,這兩種人才是可以找到而儲存起來的,經(jīng)過一段時間磨煉,能夠達到第一等人才。他強調(diào)才干從歷練而出,也就是說,凡是真正有才能的人,都要經(jīng)過磨礪、磨煉、磨難,經(jīng)受得住各種考驗,才能最終脫穎而出。
他還以人的資質(zhì)來劃分,將人才分為兩種:一種是得之于天授者,一種是得之于人事者。前者是自然型,類似生而知之,先天稟賦好,后者是靠歷練而成長。他說,自己屬于后者。從人才類型來分,他又分為兩類:一類是實用型人才,另一類是很有名望,兼有一定智謀的人才。
又據(jù)湘潭大學(xué)梁貴超《曾國藩人才思想研究》(《曾國藩研究》第二輯),曾國藩屬下有十類人才:
1.清節(jié)家:德行厚重,儀容端莊,未用時已引人注目,未顯達時人樂于舉薦。
2.法家:以制度為本,先苦后甜,成功后顯效果。
3.術(shù)家:聰明多思,深藏不露,計謀成功后顯現(xiàn)才華,達于精妙。
4.棟梁才:德足以整肅社會風(fēng)氣,法足以匡正天下,術(shù)足以定國策。
5.大臣與地方之才:三才不純備,德為一方表率,法可治一方,權(quán)術(shù)足以處理一地之事。
6.智意之士:善于揣度,治道以順為尚,未發(fā)達時易為人容納,已成功時為寵愛者所推許。
7.臧否之才:褒貶善惡,明辨是非,未成功時為人所識,顯達后為人稱道。
8.伎倆之才:有專門知識,能以事功顯,未成功時為人驚異,已成功后被委以重任。
9.文儒之才:文章寫的好,可以傳道授業(yè),口才舌辯。
10.饒雄之才:膽力卓絕,才略過人。
曾國藩對人才劃分的標準和特點概括,顯然參考了明代大儒呂坤的三分法。即第一等人才“深沉厚重,魅力十足”,第二等人才“不拘細節(jié),磊落豪雄”,第三等人才“聰明絕頂,辯才無礙”。通過具體而重要的事情,可以看出是哪一等人才。即:碰到大事、難事時,看他的擔(dān)當(dāng);遇到逆境、順境,看他的胸襟;臨喜、臨怒的時候,看他的涵養(yǎng);群行、群止的時候,看他的見識。
他還提出,當(dāng)一個人有所成就的時候,即使臺面狹小,也會出現(xiàn)幾個人才同時應(yīng)運而生的情況。在得到幾個人才之后,人才的性情又各有不同,興趣、志向又有遠近之分,才識都準備好了,又需要濟之以福澤。
在曾國藩的班底里,真正有才華、有才能的人,曾國藩認為李鴻章算一個。但李鴻章的弱點是缺乏磨煉,耐力不足。因而在曾國藩的眼里,李鴻章雖然開始不是第一流人才,但經(jīng)過磨煉,是能夠達到第一流人才的。他在評價李鴻章兄弟時說:李小荃(瀚章)血性不如他的弟弟李鴻章,但做事沉穩(wěn)要超過李鴻章。李鴻章接替他剿捻后,曾國藩指出李鴻章缺乏耐力,因此在人際關(guān)系上往往吃虧。他還看出,新上任的山東巡撫丁寶楨可能會不買李鴻章的賬,為此寫信囑咐李要處處忍讓。當(dāng)時李鴻章想把捻軍聚攏到膠萊河以東,一舉殲滅,但捻軍很快識破了李鴻章的用意,率軍突破防守最薄弱的東軍王心安部防區(qū)。而王心安又是兩個月前東捻軍突破戴廟運河防線沖到膠東的肇事人。消息傳來,李鴻章十分惱怒,上奏要將王心安“軍前正法”,并連帶責(zé)怪王的上司丁寶楨“予智自雄,慢師輕敵”。丁寶楨也不甘示弱,向清廷上奏聲明失事的海灘地段應(yīng)該有巡防的鼎軍(李鴻章部下潘鼎新的軍隊)騎兵負責(zé),王心安縱有過失,罪不致死。雙方一時打起筆墨官司,清廷只好各打五十大板,李鴻章、潘鼎新交部議處,丁寶楨摘去頂戴、革職留任,王心安免于一死,戴罪留營效力。
據(jù)方宗誠的觀察,曾國藩在正式任用人才前,總要經(jīng)過測試、考察。一般的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