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柯看來,她更愿意相信一位哲學家的話:要那種世俗意義上的安寧,不如要一種充滿質(zhì)量的折騰的生活。
在接下來的旅行中,小柯開始沉默了許多。洋不理解她,有時,他只是覺得這個女孩古怪而不可思議,他也覺得累。他們開始不再交流,兩個人甚至生怕過度深入的談話,擔心一旦說話不慎,讓新一輪的沖突又起。
可是,在表面的克制之下,是兩個人內(nèi)心世界的漸行漸遠。
五一回到北京后,出人意料的,洋接到了小柯的分手請求。這讓洋很意外,他知道自己有時捉摸不透小柯的心思,但也沒想到兩個人鬧到要分手的地步。但用小柯的話說是:“我一直是一個渴望交流的人,渴望在更放松的世界里,有一個人可以分享我的內(nèi)心,但是你做不到。”
他們和平分手,像電影《三峽好人》中的場景那樣:有的人無奈揮別,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因為在一場旅行后,發(fā)現(xiàn)彼此的不合適。
心理學解讀:旅行到底對愛情意味著什么?
先來看一看我們城市愛情的本質(zhì)。流行歌唱了很多關于愛情的一切,然而,城市中許多所謂的愛情,其實往往假愛之名,早已經(jīng)遠離了愛情的本質(zhì)。在城市中,人們越來越被熟悉的環(huán)境異化,用心理學家馬斯洛等人的觀點認為,這時候的人,其實越來越遠離真實的本我。
比如,一個人他本來更應該當教師,但城市中人都在努力地追求金錢,那種不安全感會讓他也追隨而去,將金錢滿足當作唯一的生活目標。他以為金錢的滿足才是人生目的,哪怕他在其中的感受并不幸福。
城市中的愛情也是這樣,我們到底要什么?一個人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連自己是誰都不清楚,何況清楚地感知自己想要的愛情?而各種各樣的城市因素又早已讓我們的愛情變異,比如兩個人相聚在一起,可能是因為害怕孤獨的需要、寂寞的需要、功利的需要等。
也就是說,很多愛情的假象,讓我們聚合在一起。心理咨詢中接觸過這樣一對情侶,他們同居在一起,天天吵架。兩個人的性格極度不和諧,但是每次只要一提到分手,彼此又受不了分手后的孤獨和寂寞,重新像刺猬一樣地黏合在一起。
城市表面很大,但生存在其中的人敏感而脆弱。于是,即使心里感覺彼此有太多的不合適,但往往也迫于各種環(huán)境的因素,而湊合在一起。
但在旅行中,人卻是完全放松的、回歸自我的。拋卻了熟悉環(huán)境的拘束,天性暴露無遺。這時候,用心理學的術語說,他所感受的一切,才是真實而純凈的。他越來越放下偽裝,用一種真實的自我去與別人相處,這時候的合適與否,洗盡了城市愛情的各種假象,換句話來說,才是真實的人與人的關系。
所以,那么多所謂在城市中的愛情,一旦遇到旅行,便不得不分手;那么多人在旅行中尋找到了愛情,瞬間定終生。
為什么旅行會造成這種局面?
首先,旅行讓一個人具有一種真實的敏銳的氣場。哲學家莫洛亞說,一個人只有恢復自我,才能明白自己想要的。熟悉的環(huán)境因為千絲萬縷的因素,常常讓一個人失去自我。于是,兩眼一葉障目。而旅行,脫離了這些環(huán)境的束縛,人變得純凈而干脆。
其次,旅行讓人放松,于是,平時在熟悉環(huán)境中刻意掩飾的一些優(yōu)缺點、生活習慣都回復到本來的面目。對于一對相熟的情侶來說,可能突然會發(fā)現(xiàn)對方的自私、庸俗,雙方的精神缺乏交流等。會發(fā)現(xiàn)那個平時在熟悉環(huán)境中溫文爾雅的人,突然變得粗俗等,因為對方在旅行中的環(huán)境放松了,這些給情侶觀察另一半的真實面貌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
還有,旅行也是產(chǎn)生愛情的溫床。愛情的產(chǎn)生需要有一顆能夠感受愛情的心靈,但在熟悉的環(huán)境里,人們因過于忙碌等,所以往往對愛情視而不見。飽暖思淫欲,不僅是指性,也關乎愛情。如果沒有悠閑和閑情逸致,怎么能夠去談愛情?所以,維多利亞時期的文學認為,愛情絕對是貴族休閑文化的產(chǎn)物。
旅行中的那種閑情逸致,使愛情的大面積產(chǎn)生,才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