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破解三個和尚的故事
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簡單相加,而是復雜和微妙得多。在人與人的合作中,假定每個人的能力都為1,那么10個人的合作結果就有時比10大得多,有時甚至比1還要小。
有一個著名的拉繩實驗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
這個實驗中,先把被試者分成2人組、3人組和8人組,要求各組用盡全力拉繩,然后要求這些被試者單獨用盡全力拉繩。不管是分組拉繩還是單獨拉繩,都用靈敏度很高的測力器分別測量各組和每個被試者的拉力,并進行比較。測量和比較的結果是,2人組的拉力只是這兩人單獨拉繩時拉力總和的95%;3人組的拉力只是這3人單獨拉繩時拉力總和的85%;而8人組的拉力則降到這8個人單獨拉繩時拉力總和的49%。
拉繩實驗中出現(xiàn)“1+1<2”的情況說明:有人偷懶!而且在一起干活的人越多,偷懶的現(xiàn)象越嚴重!眾所周知,人有與生俱來的惰性,單槍匹馬地獨立干活,干得好或干得差均由自己負責,一般都會竭盡全力??墒钱敿w一起干活時,由于責任分解到大家身上,每個人的責任相對小了,于是自然而然就會出現(xiàn)偷懶現(xiàn)象。當責任分解到越多人身上,每個人的責任相對就越小,偷懶現(xiàn)象就越嚴重。社會心理學家研究認為,這是集體干活時存在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并將其概括為“社會浪費”。
聰明的美國人把簡單的道理總結成為定律,這就是華盛頓合作定律: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這多少有點類似于“三個和尚的故事”。
三個和尚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了。
有三座廟,廟里有三個和尚。一開始他們輪流挑水,很累,三人商量分三段挑,你挑第一段,我挑第二段,他挑第三段,輪流休息。三個和尚一協(xié)作把缸里的水就挑滿了。第二座廟,三個小和尚被老和尚叫去,說廟里立個新規(guī)定,從今天起誰挑得多,晚飯就給他加一道菜,誰挑得少,晚上菜就減半,或吃白飯。這樣三個小和尚你追我趕一會兒就把缸里的水挑滿了。第三座廟,三個小和尚商量,把后山上的竹子砍了,連在一起做一個輸水管道,在河邊裝一個轱轆,第一個和尚舀水,水桶上去,第二個和尚往漏斗里灌水,流入廟內(nèi),第三個和尚在廟里把水裝缸里。三人輪流做。
資料來源:趙海男.誰坐了你的位置.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有刪改)
如果利用華盛頓合作定律來分析這個故事的話可以知道,這個故事實際上揭示的是合作中的沖突、無效問題。但我們同樣可以看到,當眾人齊心協(xié)力完成某件事情的時候,每一個參與者都會感到自豪,找到了合作的樂趣甚至長期的伙伴。
華盛頓合作定律表明,合作是一個問題,怎樣合作也是一個問題。一個單位、一個企業(yè)效益不好,不在其他方面找原因,而是簡單地歸罪于“和尚”多了,于是減員、下崗。
然而,實際上并非如此,有的單位、企業(yè)人員減了卻并沒有增效,“和尚”少了,還是沒水吃。
看來,有沒有水吃,與和尚的數(shù)量多少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怎樣才能破解“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困局呢?
第一種解決辦法是:有一個和尚提出,大家輪流去挑水,結果,吃水的問題迎刃而解。
第二種解決方法是:一個和尚提出分工負責,你挑水,我砍柴,他做飯,每人明確責任,同時又分工合作,這樣,不僅解決了吃水問題,也建立了新的管理機制。
第三種解決方法是:一個和尚提出,建立一種激勵機制,誰主動承擔挑水的任務,就是對寺里作出重大貢獻,在物質(zhì)分配、職務晉升等方面優(yōu)先考慮,如果挑水成績顯著,給予重獎。這樣,吃水問題也不再是問題,還促進了這個寺廟的“精神文明”建設,寺廟管理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解決吃水問題,關鍵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