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掌握定價權之后,歐佩克開始干預石油市場,提高油價。此時,歐佩克才真正發(fā)揮出了它的巨大威力。正如英國學者蘇珊?斯特蘭奇所言,重要的歷史里程碑不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建立,而是10年以后歐佩克對市場的有效干預。
在這段時間里,國際石油市場經歷了大規(guī)模的動蕩:1971年,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1973年,國際貨幣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成為原油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1973年和1979年爆發(fā)兩次石油危機;1985年,油價達到低谷。歐佩克成立后,產油國逐漸將石油資產收為國有,并由此控制了全球石油市場。石油價格以歐佩克的官方價格為主,而定價方式則為“波斯灣離岸價加上從波斯灣到交割地的運費”。阿拉伯輕質原油代替了西德克薩斯中質油而成為標桿原油。在同一時期內,現(xiàn)貨市場的交易量不斷擴大。1973 1974年的石油供應中斷迫使許多消費者從現(xiàn)貨市場上購買原油,現(xiàn)貨交易也隨之出現(xiàn)?,F(xiàn)貨交易最初只占全球石油貿易的微小比例,但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已經在全球石油貿易中占據近半壁江山?,F(xiàn)貨交易的價格最初只是歐佩克定價的參照,后來完全取代了歐佩克官方價格。
進入20世紀80年代,高油價導致了石油需求量的大幅度降低和生產能力的過剩,石油出口國(包括歐佩克與非歐佩克之間,歐佩克內部)為自己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展開了爭斗。沙特阿拉伯放棄“平衡生產者”的角色,為爭奪自己應有的市場份額而大幅度增產,導致了油價的大幅度下跌。1986年,中東地區(qū)的油價曾一度跌到每桶6美元,造成了石油市場的第三次危機 這次受危害最大的不再是消費者,而是生產者。隨著小汽車在發(fā)達國家的普及,20世紀80年代的另一個特點是交通運輸變成了主要的石油消費行業(yè)。假期駕車出游季節(jié)和冬天的取暖季節(jié)使石油需求量出現(xiàn)大幅度的季節(jié)差,使石油消費與經濟增長和天氣情況產生了更加緊密的聯(lián)系。在市場運行方式上,歐佩克的行政定價被市場價格逐步替代。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旨在規(guī)避風險的石油衍生工具 石油期貨出現(xiàn)。1978年,取暖油(heating oil)期貨合約在紐約商業(yè)交易所(NYMEX)推出,成為最早的石油期貨品種。1981年NYMEX引入汽油期貨交易,1983年引入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WTI)期貨交易。石油期貨價格成為現(xiàn)貨交易價格的先導和參照標準,并將石油市場與金融市場連接在了一起。